摘要:多糖是自然界含量丰富的重要生物大分子之一,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方面的功能活性。本文综述了天然产物活性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多糖所具有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虽然近几十年来多糖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发展依然缓慢,其结构的复杂性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此外,多糖的功能活性测定大多停留在体外实验阶段,其在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源于驴血清白蛋白的生物活性肽LH-6对骨髓造血细胞的体内外促增殖作用。方法:从正常人骨髓标本中纯化骨髓有核细胞,在DMEM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生物活性肽LH-6培养;用透射电镜观察增殖后的骨髓细胞超微结构;将不同浓度的生物活性肽灌胃失血性贫血小鼠模型7 d,考察其体内作用效果。结果:肽LH-6可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殖,有浓度依赖性,最佳作用浓度为1μmol/L;其促进骨髓有核细胞的增殖率达70%(p<0.05);用透射电镜观察增殖后的细胞超微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体内效果显示肽LH-6对促进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增殖有一定的作用,其中促进白细胞增殖超过30%。结论:肽LH-6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属于正常造血,为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提供一条新途径。肽LH-6可作为潜在的补血目标新药。
摘要:目的:观察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对不同体重指数高甘油三酯患者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12名高甘油三酯患者随机分为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MLCT)和长链脂肪酸食用油(LCT)2组,控制每日膳食摄入能量在7 140~7 560 kJ之间,实验油摄入25~30 g,持续8周。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葡萄糖和尿酸含量。结果:11人退出试验,LCT组50人,MLCT组51人。试验前和试验期间两组相同体重指数(BMI)范围受试者之间,热能、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其占能量供给百分比与体力活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8周后,食用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超重高脂患者的血清TG和LDL-c降低程度明显大于长链脂肪酸食用油超重患者,而其他指标相同BMI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合理膳食条件下,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可显著降低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中的LDL-c和TG浓度,而对血中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影响。
摘要:为探索细胞表面特性与抗菌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干酪乳杆菌Zhang(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动物双歧杆菌V9(Bifidobacteria.animalis V9)、动物双歧杆菌Bb12(Bifidobacteria.animalis subsp.lactic Bb12)及干酪乳杆菌Shirota(Lactobacillus casei Shirota)的菌体表面特性(菌体凝集特性、表面疏水特性)及对肠道致病菌的抑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菌株自凝集能力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对致病菌的凝集率随益生菌、致病菌和培养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具有较高自凝集能力的菌株,其疏水能力及对致病菌的凝集能力同样较高;各益生菌对致病菌的凝集能力与其产生抑菌物质的抑菌能力无明显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藏灵菇源酸奶复合菌发酵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降肝脏胆固醇的作用。方法:根据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分组,高脂模型组和试验Ⅰ、Ⅱ组饲喂高脂饲料,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Ⅰ组灌胃脱脂酸奶复合菌发酵剂,试验Ⅱ组灌胃全脂酸奶复合菌发酵剂,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连续8周。结果:藏灵菇源酸奶复合菌发酵剂对大鼠的体重、心重、心系数、肾重和肾系数无影响,而对肝重和肝系数有极显著的降低作用(p<0.01);试验Ⅰ组和Ⅱ组大鼠抗动脉硬化指数(AAI)极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p<0.01),而动脉硬化指数(AI)分别极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肝脏的TC、TG含量有极显著的降低功效(P<0.01),而对HDL-C含量有极显著的升高作用(P<0.01);试验Ⅰ组的降胆固醇效果优于试验Ⅱ组。结论:藏灵菇源酸奶复合菌发酵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有显著的降肝脏胆固醇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效果,并对肝脏有保护作用。
摘要:L-异亮氨酸是L-亮氨酸发酵的主要副产物,L-异亮氨酸的积累对L-亮氨酸的发酵及提取均产生不利影响。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敲除L-亮氨酸产生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TGL8207的苏氨酸脱氨酶基因ilvA,构建了ilvA缺失株谷氨酸棒杆菌(C.glutamicum)TGL8207 ilvA。发酵结果显示:ilvA基因缺失对TGL8207 ilvA的生长影响很小。与供试菌比较,TGL8207 ilvA的L-亮氨酸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8.4%和1.9%。
摘要: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阿魏粉,培养获得阿魏菇子实体。对阿魏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阿魏粉的阿魏菇,3种溶剂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CK,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以水提物的自由基清除效果最好,75%乙醇提取物次之,石油醚提取物最差。添加9%阿魏粉的阿魏菇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7.42 g/100 g和13.6 g/100 g;其次是野生阿魏菇,分别为9.61 g/100 g和23.59 g/100 g;CK最低,分别为8.9 g/100 g和20.61 g/100 g。阿魏菇氨基酸化学评分:以添加9%阿魏粉的评分最高,其次是CK,野生阿魏菇最低;阿魏菇的蛋白质氨基酸评分以CK最高,其次是添加9%阿魏粉的,野生阿魏菇的评分最低。说明阿魏粉对阿魏菇子实体抗氧化性能及氨基酸组成均有较大影响。
摘要:以蓝靛果果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蓝靛果果渣中的花色苷(LCRA)。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功率、液固比、提取时间4个因子对花色苷提取效果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蓝靛果花色苷对高血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用SAS软件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70.7%、超声波功率302.2W,提取时间6.4 min,液固比20.2。在此条件下花色苷提取率为84.8%。动物试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蓝靛果花色苷可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提高抗动脉硬化指数(AAI),使肝脏LPS、HL、LPL酶活性明显增强。蓝靛果果渣花色苷具有降低血脂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摘要:利用聚丙烯酰胺为载体,对猪血红蛋白酶降解产物进行金属螯合亲合层析分离,以获得一种纯度高的血红素肽-铁。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血红素肽-铁的分子结构,做体外清除氧自由基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SDS-PAGE和高效凝胶色谱法分析,分离出的血红素肽-铁纯度高;经MALDI-TOF.MS测定得血红素肽-铁分子质量约为7 529 Da;结合猪血红蛋白氨基酸顺序以及胰蛋白酶固定酶切位点,推断该血红素肽-铁分子由60氨基酸构成,氨基酸序列为GTFAKFFEKHLQDLKVHLTAAEKLSEL-HCDKSAILDLWGKVLASFSEGLKLHVDPENFR。血红素肽-铁在体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清除超氧阴离子和.OH能力以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
摘要:通过摇瓶培养考察金属离子(Mg2+、Ca2+、Fe3+、Zn2+、Mn2+、Cu2+)对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1809)生长和发酵生产油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金属离子的各种浓度下,斯达油脂酵母的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油脂含量和油脂系数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摘要:以甜菜干粕为原料,用乙醇和过氧化氢提取膳食纤维。分别以甜菜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为评价指标,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65%,过氧化氢体积分数7%,水浴温度35℃,水浴时间75 min。在此条件下可以提高甜菜膳食纤维的膨胀力2.52%,提高持水力3.14%。用纤维素酶改性甜菜膳食纤维,分别以甜菜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为评价指标,得到两种最佳改性条件:一是在酶用量600μL,反应温度60℃,pH 5.5,反应55 min条件下处理,可以提高甜菜膳食纤维的膨胀力13.8%;二是在酶用量600μL,反应温度55℃,pH 5.5,反应65 min条件下处理,可以提高甜菜膳食纤维的持水力19.7%。
摘要:采用PEG/盐的双水相系统,从离心除菌后的发酵液中萃取谷胱甘肽,考察PEG分子质量、盐、PEG浓度、四水合酒石酸钾钠浓度、pH、环境温度、发酵液加入量对谷胱甘肽萃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试验条件,结果表明,选用PEG/四水合酒石酸钾钠双水相系统的最佳提取条件:PEG(15%)/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3%)双水相溶液10 mL、pH 6.7、温度63℃、发酵液加入量1 mL。此时谷胱甘肽分配系数K为3.5,萃取率84.13%,该方法可行。
摘要:利用微波技术研究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条件。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功率、液料比、温度为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及Box-Benhnken模型,做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优化提取条件试验;通过响应面模型的回归分析,获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温度75℃、功率870W、液料比33 mL/g、时间17 min。在此条件下灵芝三萜的平均提取率为1.043%,一次提取率可达93%。与未经微波处理的超声法、回流法、浸提法相比,微波处理可使三萜提取率提高150%。超声法、回流法和浸提法的三萜提取率分别为微波提取法的72%、86%和63%,且提取时间长,溶剂耗量大。采用微波技术提取灵芝三萜类的工艺,稳定性好,提取率高。
摘要:为分析酶催化途径对秘鲁鱿鱼内源性甲醛产生的影响,研究了秘鲁鱿鱼不同组织中氧化三甲胺脱甲基酶(TMAOase)的活性及酶学性质,并通过体外重组实验分析冻藏过程中TMAOase活性与甲醛生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鱿鱼不同组织TMAOase活性均较低,而肝脏酶活相对较高。肝脏和肌肉TMAOase酶学性质相似,较佳反应温度40~50℃,表现为热不稳定性。TMAOase催化活性需要一个辅助因子系统,包括Fe2+、抗坏血酸(Asc)和半胱氨酸(Cys)。鱿鱼肝脏-肌肉重组体和TMAOase-肌肉重组体在冻藏过程中甲醛和二甲胺(DMA)含量显著提高,而肌肉中DMA和甲醛含量无显著增加。电镜扫描结果显示,酶促生成的甲醛促进了重组体肌肉组织的交联,使肌肉网络组织结构更加致密。鱿鱼甲醛生成相关酶TMAOase主要集中在内脏组织中,肌肉中酶活性较低,因此酶学途径并非鱿鱼及制品中高含量甲醛的主要来源。
摘要:目的:研究离子强度对大豆分离蛋白热诱导聚集的影响。方法: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00 nm处测定不同离子强度下的大豆分离蛋白热处理溶液的吸光值,并将其作为溶液的浊度;采用体积排阻色谱(SEC-HPLC)、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及zeta电位仪研究不同离子强度下大豆分离蛋白热诱导聚集体的分子质量分布、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结果: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大豆分离蛋白聚集体溶液的浊度增加,体系的聚集体部分及平均流体动力学半径(Rh)大幅增加,zeta电位逐渐降低。结论:电荷屏蔽作用使分子间斥力降低,促进了高离子强度下聚集的产生。
摘要:为优化萝卜种子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酶解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硫苷酶解条件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探讨酶解pH值和催化剂添加量2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萝卜种子中硫苷酶解产物——莱菔素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解温度25°C,酶解时间8h,催化剂添加量0.0584mg/g,酶解pH 3.71时,响应面预测莱菔素的最大得率为3.5326 mg/g,而验证试验的莱菔素得率为3.5278 mg/g(均值),与响应面的预测值吻合。此结果比FFD的平均得率(3.437mg/g)提高了2.64%。
摘要: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芽孢杆菌配伍产中性蛋白酶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产酶条件。方法:通过Minitab软件的筛选试验设计对影响中性蛋白酶发酵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价,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产酶区域,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结果:筛选出具有显著正效应的麸皮、接种量;具有显著负效应的装液量、温度。当麸皮的质量分数2.93%,温度32℃,接种量5.75%,装液量15 mL/50 mL时,酶活力的最大值为209.6867 U/mL。3次验证试验的平均值与预测值接近,相关系数为84.36%,酶活力提高了42%。结论:采用筛选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响应面分析法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缩短生产时间,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中性蛋白酶的工业化推广和应用。
摘要:采用WL营养琼脂培养基和Interdelta指纹图谱分析以及UPGMA聚类分析,对接种工业酵母RC212的黑比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分离的63株酵母进行种类区分与鉴定,并对其中的49株酿酒酵母单菌落进行菌株区分,以监控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类和动态变化,明确工业酵母是否主导发酵过程,探讨野生酿酒酵母与工业酵母之间的竞争性,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接种发酵过程中共分离得4种不同培养类型的酵母菌,分别是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红冬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qinosa)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用Interdelta指纹图谱将酿酒酵母区分为3种基因型,包括2种野生酿酒酵母和已接种的工业酵母RC212。工业酵母在发酵初、中、后期分别占酿酒酵母的6.25%、18.75%、100%。工业酵母在发酵末期才成为发酵优势菌,野生酿酒酵母在发酵初期和中期都位据优势地位,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
摘要:目的:筛选性状优良的野生酿酒酵母,对葡萄自然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进行分离鉴定,探讨葡萄自然发酵期间酵母菌群的变化。方法:利用WL培养基,对分离自吉林松源的"双红"、"双优"、"赤霞珠"和"黑塞比尔"4个葡萄品种自然发酵液的245株酵母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中的120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利用WL培养基可将245株酵母分为6个营养类型,结合酵母菌菌株5.8S-ITS区域的RFLP分析,4个葡萄品种的自然发酵液中共有5种酵母,分别是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粘红酵母(Rhodutorula glutinis)、陆生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terricola)和假丝酵母属的Candida sorbosa。结论:自然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双优"品种的自然发酵液中可能存在性状优良的野生酿酒酵母。
摘要:以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双酶法制备膳食纤维,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其最佳提取条件:α-淀粉酶用量0.4%,α-淀粉酶解时间50 min,蛋白酶用量0.2%,蛋白酶酶解时间50 min,此时麦麸膳食纤维得率81.28%。
摘要:研究荠蓝籽皮中荠蓝胶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定浸提温度、时间、液料比3个因素的3个水平做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以优化荠蓝胶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各因子对荠蓝胶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浸提时间、液料比、温度,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当提取温度61℃,提取时间3.5 h,液料比33∶1时,荠蓝胶得率达到极大值,黏度值也较大。此条件下荠蓝胶得率的理论最高值为25.82%,验证值为25.34%。荠蓝胶得率的回归模型拟合性好。荠蓝胶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
摘要:以低值鲢鱼为原料,通过优化酶解条件制得蛋白酶水解液。向酶解液中添加还原糖、氯化钠及盐酸硫胺素,经热反应制备一种新型肉味香精。该香精无酶解液的鱼腥味,具有独特的肉香味和酱香味。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该香精进行分析,共鉴定出80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3-甲基丁醛、二甲基二硫醚、4-甲基噻唑、2-乙基呋喃、2,5-二甲基吡嗪、二甲基三硫醚、壬醛、1-辛烯-3-醇、糠醛、2-[(甲硫)甲基]-呋喃、3,5-辛二烯-2-酮、2-乙酰基噻唑等对肉味香精的香气有重要贡献。
摘要: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气-质联用(GC-MS)法对北京"六必居"面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与鉴定。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结合计算的保留指数和对照标准品,确定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共鉴定出86种化合物,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95.98%。其中含量在1%以上的挥发性成分有糠醛(24.39%)、亚油酸乙酯(19.9%)、十六酸乙酯(9.24%)、3-甲基丁醛(6.89%)、苯乙醛(6.76%)、油酸乙酯(5.38%)、2-甲基丁醛(2.86%)、3-甲基-1-丁醇(2.13%)、2-甲基丙醇(1.97%)、2-甲基-1-丁醇(1.67%)、5-甲基-2-苯基-2-己烯醛(1.50%)、3-甲硫基丙醛(1.19%)等。这些结果能为面酱的生产和风味的形成提供有用信息。
摘要:研究了高压(200~600 MPa)、20~60℃处理15 min和热处理(90℃处理2 min及80℃处理30 min)对胡柚汁理化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超高压和热处理后胡柚汁的平均粒径增大,而超高压处理对胡柚汁色泽的影响较小,对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影响。经超高压处理的胡柚汁的L-抗坏血酸保留率在91.97%~98.29%之间,其中以200 MPa压力下处理的保留率较高。超高压和热处理后胡柚汁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略有降低,果汁的抗氧化性略有提高。
摘要:研究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及冷冻干燥5种干燥方式对银耳干品收缩率、复水比、感官质量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比较热风干燥与微波真空干燥银耳的干燥时间、干燥速率以及能耗,对比结果表明:微波真空干燥的银耳除亮度值低外,其它品质均较优,且干燥能耗低。微波真空干燥方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干燥方式。
摘要:本文综述了超滤技术在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情况以及一些主要功能性生物活性物质的超滤分离、纯化现状。重点论述超滤膜材料的改性、膜组件的设计、超滤过程的强化和超滤过程的自动控制4个方面,阐明超滤分离、纯化技术在未来食品工业中的发展方向。
摘要:目的:了解禽肉空肠弯曲杆菌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方法: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从零售禽肉分离的120株空肠弯曲杆菌对环丙沙星(CIP)、强力霉素(DOX)、红霉素(ERY)和硫酸庆大霉素(GEN)的敏感性。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选择空肠弯曲杆菌的7个管家基因aspA、glnA、gl-tA、glyA、tkt、pgm和uncA作为目标基因,对这些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并将120株菌的测序结果提交到http://pubmlst.org/campylobacter/进行分析。结果:有15株菌(占12.5%)对环丙沙星药物不敏感,19株菌(占15.8%)对强力霉素药物不敏感,4株菌(占3.3%)对环丙沙星和强力霉素都不敏感的菌株,所有菌株对红霉素和硫酸庆大霉素敏感。通过MLST得到68个(含10个新的)等位基因(alleles);43个(含14个新的)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主要流行序列型依次是ST-353(占15.8%)和ST-50(占7.5%);10个序列型克隆系(ST clonal complexes)和9个没有序列型克隆系,其主要流行序列型克隆系依次是ST-353克隆系(占45%)、ST-48克隆系(占13.3%)、ST-21克隆系(占10.8%)、ST-45克隆系(占5.8%)和ST-460克隆系(占5%);对环丙沙星药物和强力霉素不敏感的序列型和序列型克隆系分别是ST-353和ST-353克隆系。结论:出现对环丙沙星和强力霉素的耐药菌株。禽肉中空肠弯曲杆菌主要流行的序列型克隆系依次是ST-353克隆系、ST-48克隆系、ST-21克隆系、ST-45克隆系和ST-46 0克隆系,耐环丙沙星和强力霉素的序列型和序列型克隆系主要是ST-353及ST-353克隆系。说明应加强禽肉空肠弯曲杆菌的耐药监测。
摘要:为构建一种较好的茶叶中痕量铅元素的快速检测新技术,以优化的微波消解法预处理样品,微型DPSA-1仪结合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采用微分电位溶出法快速检测茶叶中的微量铅元素。优化的试验参数是:Hg2+浓度为3×10-4 mol/L,支持电解质为pH 2.0的0.08 mol/L氯化铵溶液,富集电位-1.0 V,终止电位-0.2 V,富集时间180 s。在此条件下铅含量在10~380μg/L(相当于茶叶中铅含量为0.5~19 mg/kg)范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68,检出限1.38μg/L(S/N=3)。研究检测过程中多种干扰离子对痕量铅检测的干扰情况。将所得检测结果与国标法进行t检验,无显著差异。与常规的检测技术相比,微型DPSA-1仪结合SPCE微分电位溶出法检测茶叶中的微量铅元素,具有科学、经济、简便等优点,可实现样品的高比例筛检,还可用于其它类型食品中痕量铅的快速检测,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采用THz时域谱技术获得30个食用油样本的吸收谱,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预测集。利用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和气相色谱方法得到的参照测量值,在训练集上建立食用油中主要成分的预测模型,并用此模型对预测集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食用油预测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比传统PLS方法更为精确。
摘要:以芦笋为研究对象,利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与Al3+形成稳定的荧光络合物的性质,建立荧光测定芦笋中总黄酮的新方法。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芦笋中的有效成分,以芦丁为标样,研究溶剂、pH值以及放置时间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确定最佳测试条件。该方法检出限为4.53×10-9 mol/L,线性回归方程:Y=50.17+48053.01X,相关系数r=0.9939,回收率98.83%~97.25%。利用该法测得芦笋茎、根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5 mg/g和0.78 mg/g。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利用UPLC-MS/MS技术建立一种同时检测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及分离条件的优化,样品经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Mcllvaine)超声提取,采用固相萃取(SPE)方法净化提取液,并对目标物质进行富集,用UPLC-MS/MS法检测。结果表明:依诺沙星、奥索利酸、培氟沙星、帕珠沙星、氟罗沙星含量在3~300μg/kg范围,萘啶酸、氟甲喹含量在0.5~50μg/kg范围,其余13种喹诺酮类化合物含量在l~100μg/kg范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81~0.9999,定量限(LOQ)0.34~8.13μg/kg。药物含量在5~150μg/kg范围,除氟甲喹、萘啶酸外,其它喹诺酮的回收率均在63.6%~92.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51%~11.32%。该方法可满足水产品中喹诺酮类药物多残留检测的要求。
摘要:运用简易、高效的QuEChERS预处理方法,建立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监测(GC-MS-SIM)检测大米中12种农药多残留物的分析方法。对影响预处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优化,QuEChERS法:称取10 g样品,加入12mL水和10 mL乙腈(含有0.5%冰乙酸),混合均匀1 min,4℃条件下4 0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2 mL,300 mg无水MgSO4和100 mg PSA净化,混合均匀1 min,4℃条件下4 000 r/min离心5 min;取1.5 mL净化液于自动进样瓶中,50℃、8 kPa真空浓缩至干,加入含有0.1 mg/L的TPP乙腈定容至0.5 mL,供GC-MS分析。优化条件下12种农药在0.01~6 mg/kg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99。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量(MDQ)在0.0030~0.086 mg/kg之间。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有机溶剂用量少,适用于大米中多种农药残留物的同时分析,可用于小型实验室常规监测。
摘要:研究离子色谱柱后衍生紫外检测法快速测定面制品中溴酸盐含量。采用IonPac AS19分析柱(250 mm×4 mm),IonPac AG19保护柱(50 mm×4 mm),KOH梯度淋洗,柱温30℃。以0.26 mol/L KI为衍生试剂,2.0mmol/L(NH4)6Mo7O24.4H2O为催化剂,检测波长352 nm。样品用纯水萃取,经高速离心20 min(转速10 000 r/min),过C18预处理小柱,用0.45μm膜过滤后直接进样。试验结果表明,在0.01~1.0 mg/L范围,方法相关系数为0.9996,加标平均回收率85.0%~101.4%,检出限0.004 mg/L。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灵敏选择性高,适用于常规样品分析。
摘要:根皮苷是苹果中的特征酚类物质,在苹果汁质量控制和指纹图谱建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了苹果根皮苷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0.5~200 mg/L,检测限0.3 mg/L,定量限0.5 mg/L,相关系数r=0.9997,回收率99.7%~101.8%。对我国环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6个苹果品种中根皮苷含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原料品种、产地、加工工艺和贮藏期对苹果中根皮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区苹果以及鲜榨汁与浓缩还原汁中根皮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将HPLC方法用于苹果汁品质控制和原产地保护可行,还可用于区分苹果鲜榨汁与浓缩还原汁。
摘要:以往对生鲜牛乳质量评定有重营养、轻安全的倾向。"上海市生鲜牛乳按质计价办法"中对生鲜牛乳的计价方法是以其营养指标为主,而忽视了对各指标的综合考虑。将模糊乘加综合评价法运用到生鲜牛乳的质量评定中,以脂肪、蛋白质、体细胞、菌落总数、冰点5个指标作为评定因子。将评定结果与根据"上海市生鲜牛乳按质计价办法"计算得到的价格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调整权值可以改善现行办法中以营养指标含量主导价格的状况。
摘要:通过稳定碳同位素质谱仪检测混合蜜中掺入蔗糖,混合蜂蜜、紫云英蜂蜜和洋槐蜂蜜等中掺入玉米高转化糖浆后的δ13C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4植物糖蔗糖和玉米糖浆的δ13C值偏离蜂蜜δ13C值较大;C3植物糖甜菜糖和大米麦芽糖的δ13C值与蜂蜜δ13C值较为接近。混合蜜中掺入蔗糖,混合蜜、紫云英蜂蜜和洋槐蜂蜜中掺入玉米高转化糖浆后,其δ13C值随掺入量的增加而增大。蜂蜜中蛋白质的δ13C值基本没有变化。存放2年,蜂蜜的δ13C值基本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