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6):1-6.
摘要:益生菌进入人体消化道后,会遇到高酸及胆盐等不利益生菌存活的胁迫环境。酸和胆盐胁迫可使益生菌的活性下降,影响益生功能的发挥。亚致死剂量的酸或胆盐胁迫可以提高益生菌的耐受力,有助于益生菌在消化道中的存活。因此,研究益生菌酸胁迫及胆盐胁迫应激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综述益生菌酸胁迫和胆盐胁迫可能的机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2010(6):7-13.
摘要:通过PCR试验,筛选能扩增清晰稳定的DNA条带的53对SRAP引物、10条ISSR引物和56条RAPD引物。SRAP、ISSR和RAPD 3种DNA分子标记扩增位点的平均多态率分别为70.21%、78.33%、61.94%。SRAP、ISSR和RAPD扩增结果用0与1表示,共获得1 046个位点的42 840个数据。采用组间距离法和Jaccard相似性系数,应用SPSS 1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40个双孢蘑菇样品的遗传关系树状图。当组间距离值取16时,40个双孢蘑菇品种可分为6个类群;当组间距离值取13时,40个双孢蘑菇品种被分为9个类群。
2010(6):14-21.
摘要:杀菌技术作为食品加工的一项重要技术,在防止食品腐败,延长食品货架期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热杀菌技术相比,冷杀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质构、色泽、风味及营养成分等。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DBDR),以鲜榨果汁为杀菌介质,研究循环次数、温度及电压等因素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杀菌作用和钝酶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橙汁温度及电压的升高,杀菌效果和酶的钝化作用逐渐增强。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相比,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较易被杀灭。
2010(6):22-28.
摘要:以3种溶剂提取花椒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其黄酮抗氧化性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水提取花椒叶中总黄酮最佳温度80℃,料液比1:70,时间30 min,功率360 W,总黄酮得率3.51%。乙醇溶液提取花椒中总黄酮最佳温度70℃,乙醇体积分数24%,料液比1:40,时间25 min,功率360 W,总黄酮得率3.30%。丙酮-水(2:1)溶液提取花椒叶黄酮得率为3.53%。水溶液、乙醇溶液、丙酮溶液、VC提取总黄酮的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IC50分别为24、17.5、7.6、75μg/mL。花椒叶总黄酮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其排序为:丙酮溶液提取总黄酮>乙醇溶液提取总黄酮>水溶液提取总黄酮>VC;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排序为:VC>丙酮溶液提取总黄酮>乙醇溶液提取总黄酮>水溶液提取总黄酮。花椒叶总黄酮活性强,是一种值得开发的植物资源。
2010(6):29-35.
摘要:白茶经粉碎至40目后辅以超声波,可实现低温浸提有效成分。增加浸提时间、浸提温度和超声波功率或减小固液比,可提高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提取率,且3种成分的提取速率相当。较高的浸提温度,加剧了浸提茶汤的色泽劣化。影响茶多酚提取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超声波功率>浸提时间>固液比>浸提温度。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的浸提工艺条件是:浸提时间36.5 min,固液比1:67,浸提温度53℃,超声波功率335 W。在此条件下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分别为茶多酚93.86%、氨基酸92.68%,咖啡碱93.16%,白茶茶汤色泽好。
2010(6):36-40.
摘要:采用酶法制备大米降血压肽。本文研究大米降血压肽制备中底物蛋白的超声预处理、酶解产物的超滤提取纯化、大米降血压肽的抗消化道酶降解及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一次性灌胃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最优超声预处理的参数为每升处理液施加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10 min、工作间歇比1:2、循环转速30 r/s。经过超声预处理,酶解产物对ACE的抑制率由未经超声预处理的69.8%提高到92.8%。5 kDa为最佳的超滤提取纯化截流分子质量。经过超滤,滤液的IC50值随大米多肽分子质量的降低而降至1.71 mg/mL。大米降血压多肽具有良好的抗消化道酶降解能力,对SHR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压效果。
2010(6):41-46.
摘要:白桦脂酸具有较宽范围的生物学与药理学活性,本文拟选育能催化白桦脂醇合成白桦脂酸的高产菌株。利用N+离子注入技术对白桦脂酸合成菌——黄绿密环菌(Armillaria luteo-virens Sacc)ZJUQH进行诱变选育,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出发菌获得较高的突变率和较广的突变谱,在注入剂量80×2.6×1013 ions/cm2时正突变率最大。本文筛选出1株遗传性状稳定的白桦脂酸合成菌ZJUQH100-6,催化白桦脂醇底物合成白桦脂酸的得率达到5.34%,相比出发菌提高165.7%。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在微观形态上有明显差异。获得的改良菌株能有效转化白桦脂醇合成白桦脂酸。
2010(6):47-53.
摘要:目的:分离、纯化一种黑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并进行酶学性质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为其生物活性蛋白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硫酸铵分级沉降、弱阳交换色谱CM-Sephadex C-50、亲和色谱Affi-gel和SDS-PAGE等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以BANPA为底物,检测BSTI对胰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从黑豆种子中分离到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命名为BSTI。SDS-PAGE和阴离子高效液相色谱鉴定表明该蛋白具有相当高的纯度。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0 kD,等电点为5.6。当抑制剂与酶的物质的量比达到1时,使酶完全失活。在温度65℃以下以及经pH 2~10处理后,BSTI活性几乎不受影响。BSTI对植物致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瓜果腐霉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甜瓜枯萎病菌和葡萄灰霉病菌无抑制作用。结论:本文分离、表征到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新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使用离子交换层析柱进行分离、纯化。
2010(6):54-58.
摘要:目的:采用超滤法联合高效液相色谱研究青霉素与牛乳蛋白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及其热稳定性。方法:模拟牛乳环境,在pH 6.6、37℃水浴条件下,将青霉素分别与脱脂乳、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混合,水浴培育10、30、60、90、120 min,经超滤离心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其结合率。通过结合率的变化得出结合达到平衡的时间。经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灭菌处理后的脱脂乳与青霉素的结合率的测定方法同上。结果:青霉素与脱脂乳、α-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牛血清白蛋白达到结合平衡分别需要10、30、30、30、60 min,结合率分别为28.80%、20.36%、16.13%、5.61%、10.07%。青霉素未与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结合。经过巴氏和超高温杀菌后青霉素与脱脂乳的结合率分别为28.83%和44.62%。结论:牛乳中,酪蛋白是与青霉素结合的主要成分,乳清蛋白中的牛血清白蛋白与青霉素也有结合。巴氏杀菌过程对青霉素与脱脂乳的结合没有影响,而超高温灭菌过程会使结合率升高。
2010(6):59-63.
摘要:利用体外试验测定耐氧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 Qq08)的耐酸、耐胆汁特性;同时测定其对胆固醇的降解能力和对结肠癌腺细胞Caco-2的黏附性能。结果表明,该菌在pH 2.0条件下培养4 h,仍有84.38%的存活率;用1.0%胆汁培养6 h,该菌的存活率在90%以上。该菌对胆固醇的降解力为53.8%,对结肠癌腺细胞Caco-2的黏附数为(8.57±3.74)个/细胞。该菌可作为益生菌制剂和功能性乳制品的潜在菌株。
2010(6):64-71.
摘要:黑大蒜是一种以新鲜大蒜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加工而成的新产品。在温度5~35℃条件下贮藏黑大蒜,测定其含水率、糖分、总酸含量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与新鲜大蒜相比,黑大蒜中糖分和总酸含量较高,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含量较少。黑大蒜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是新鲜大蒜的8倍以上。黑大蒜贮藏过程中,糖分减少,总酸含量增加,其温度系数Q10分别在1.33~1.41和1.26~1.32之间。由于黑大蒜贮藏过程中发生后续发酵,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最大值可达69-g Trolox/kg-干物(约为新鲜大蒜自由基清除能力的10倍)。贮藏127d后,黑大蒜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仍高于贮藏前的初始值。
2010(6):72-76.
摘要:目的:研究扶桑花色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以VC、BHT作对照,通过测定扶桑花色素的还原力、抗卵黄脂蛋白的脂质过氧化能力以及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研究扶桑花色素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扶桑花色素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对脂质过氧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结论:扶桑花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性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扶桑花色素有望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及功能性食品得到开发与应用。
2010(6):77-80.
摘要:目的:观察鲐鲅鱼水解产物(HETF)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方法:将80只ICR小鼠分成8组,设置对照组。每天给小鼠饲喂低、中、高剂量的鲐鲅鱼水解液6周,观察鲐鲅鱼水解粗产物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血乳酸、血清尿素、肝糖原的影响。结果:摄入鲐鲅鱼酶解液能明显延长受试小鼠的负重游泳时间,明显降低受试小鼠的血乳酸含量,显著降低受试小鼠运动后的血清尿素含量,提高小鼠体内肝糖原含量。结论:鲐鲅鱼水解粗产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效果。
2010(6):81-86.
摘要:香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与其它水果相比,香蕉含有较高的谷氨酸脱羧酶(GAD)活力。为了利用香蕉中的GAD进行富含γ-氨基丁酸食品的酶法生产。首先调查温度、pH、Ca2+对香蕉中GAD活力的影响,然后探讨香蕉成熟过程中GAD活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香蕉中GAD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 5.5。当Ca2+浓度低于45 mg/L时,对GAD有激活作用。香蕉采后存放过程中,其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到65.4%,d.b.。GAD活力随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为上升和下降2个阶段,当可溶性糖含量为56.1%,d.b.时,GAD活力达到最大值2.5 U/g。
2010(6):87-93.
摘要:通过对低场台式核磁系统前置放大器、数据采集装置和主磁体恒温系统的改进,构建一套适用于水溶液长弛豫体系检测的LF-NMR系统;以茶饮料为检测对象,研究LF-NMR系统在茶饮料品质控制上的应用能力。试验结果显示,LF-NMR系统对不同品牌的红茶和绿茶饮料有良好的辨识能力,对绿茶饮料随储藏时间变化的特性有良好的表征。偏最小二乘货架期预测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993,模型自预测相对误差为2.94%。本研究结果为低场台式核磁技术在食品品质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2010(6):94-100.
摘要:对夏秋茶进行烘焙处理,采用感官审评结合GC-MS分析,探讨烘焙对改善夏秋绿茶香气品质的作用。在试验条件下,采用100℃和120℃烘焙处理,效果较好。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茶叶的香气品质随着烘焙时间的延长,呈抛物线变化,即先趋向改善,然后品质下降。对香气成分的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时间的延长,芳樟醇、法尼烯和橙花叔醇等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降,吡咯类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逐渐增加,且温度越高,吡咯类物质越易形成。3-乙基吡咯和叶吡咯等烘炒香物质,使茶叶的火工味凸显。烘焙过程中,处理与对照样品的香气总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其香型各不相同,表明香气成分之间,不同浓度的配比或相互作用是影响其香气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试验范围,脱氢芳樟醇随烘焙时间的延长和烘焙温度的升高先显著增加至最高值,然后下降。烘焙温度越高,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脱氢芳樟醇变化趋势同感官审评获得的茶叶香气品质变化趋势。脱氢芳樟醇可以作为烘焙过程中茶叶香气品质的指标物质。
2010(6):101-106.
摘要:采用浙江省夏、秋季小叶种茶鲜叶制作的晒青毛茶,通过人工接种渥堆和自然接种渥堆两种处理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的进行,呈味物质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茶褐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人工接种处理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下降幅度高于自然接种处理的,氨基酸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自然接种处理的氨基酸含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两个处理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速率与幅度不同。两个处理的可溶性糖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自然接种处理的茶褐素含量高于人工接种的。
2010(6):107-115.
摘要:探讨鹅肉盐溶蛋白质的提取条件对其凝胶特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NaCl浓度、提取液pH、热变温度3个因素的取值范围,再用响应面设计法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NaCl浓度、pH和热变温度显著影响盐溶蛋白凝胶的硬度和保水性,最佳提取条件为NaCl浓度0.75 mol/L,pH 6.80,热变温度77℃,此时硬度和保水性达到极大值。此条件下凝胶硬度和保水性的预测值分别为81.89 g、96.64%,验证值分别为79.87 g、94.66%,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
2010(6):116-121.
摘要:目的:从土壤中筛选高产植酸酶的芽孢杆菌菌株并作鉴定。方法:利用植酸酶能够水解植酸钙产生水解圈的特点,将样品处理后涂布于含有植酸钙的琼脂平板上,37℃培养3~4 d;挑取产生较大水解圈的菌落,再次划线分离,得单菌落,测定各菌株产植酸酶的活力;选取植酸酶活力最高的菌株,结合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到1株高产植酸酶的菌株,命名为ZJ0902,其酶活可达8 251U/mL。通过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中的Bacillus nealsonii。结论:该菌株的获得为植酸酶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6):122-126.
摘要:采用分级萃取与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制备EGCG氧化产物。将萃取制备的级分Fra.A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脱盐后,用8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经浓缩及乙酸乙酯萃取后得到橙红色粉末的EGCG氧化产物1。经UV-VIS、HPLC-ESI-MS及NMR等分析与鉴定,产物1可能为dehydrotheasinensin A(m/z 929),为EGCG脱氢二聚体。
2010(6):127-131.
摘要:以从湖南冰糖橙皮上筛选到的优良产曲酸菌种米曲霉为研究对象,研究乙醇对生成曲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质量分数10%的乙醇条件下,当葡萄糖含量为6%时,发酵5 d,曲酸产量提高到43.80 g/L,比未添加乙醇的曲酸得率(15.68 g/L)提高179.34%。其作用机理是乙醇增加了菌株与发酵液的比接触面积,降低了发酵液的粘稠度,使传质、传氧系数增大,葡萄糖转化为曲酸的转化率提高。在米曲霉发酵产曲酸的培养基中添加乙醇,能有效提高曲酸产量和生产效率。
2010(6):132-137.
摘要:研究低密度聚乙烯袋保鲜竹笋的方法和效果。分别采用厚度为0.02、0.03和0.04 mm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袋包装竹笋,每袋装量分别为0.25、0.50和0.75 kg,2℃贮藏。结果表明,用厚度0.04 mm、装量0.75 kg的LDPE袋包装的竹笋的保鲜效果最好。LDPE袋包装在减少竹笋失重和褐变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粗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有效抑制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但明显刺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论:用LDPE袋包装的竹笋木质化和老化程度远低于未包装竹笋,LDPE袋包装低温储存竹笋获得很好的保鲜效果。
2010(6):138-144.
摘要:研究冷藏(0℃)及货架(20℃3 d)条件下塑料薄膜包装及包装+乙烯吸收剂处理对黑宝石李贮藏品质及褐变生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包装(CK)相比,采用PVC(30μm厚)薄膜包装和包装+乙烯吸收剂处理能有效抑制李果实的软化,减缓可溶性固形物(TSS)和花青苷含量的上升,抑制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降低腐烂指数;包装内加入乙烯吸收剂,能有效降低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提高CO2浓度,减少乙烯生成;两处理均可降低果实酚含量,抑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抑制果肉褐变。薄膜包装+乙烯吸收剂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不加乙烯吸收剂的处理。
2010(6):145-149.
摘要: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利用质构仪和双向电泳技术研究2种不同宰杀方式对鲫鱼肌肉质构和蛋白质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打头致死组比较,氮气致死的宰杀方式可显著增加(P
2010(6):150-154.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粉碎工艺对黑木耳多糖溶出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微粉碎法和普通机械法两种不同的粉碎工艺,获得粗粉、中粉、细粉及极细粉4种级别的黑木耳粉体,研究粉碎粒度对黑木耳细胞表面破裂以及黑木耳多糖溶出量的影响。结果:粉体粒度越小,细胞表面破裂程度越大,黑木耳多糖的溶出量越多。当粉体粒度达到极细粉(35μm)级时多糖溶出量是粗粉(40目)的3.96倍。原料粒度对多糖溶出率有影响。结论:本研究为黑木耳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0(6):155-161.
摘要:谷物抗氧化是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谷物体外抗氧化与体内抗氧化活性相联系,介绍谷物中植物性化学物质的抗氧化特性及谷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从谷物的生物利用率和消化对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动物实验,人工介入,流行病学研究等几方面较系统地介绍谷物的体内抗氧化特性,以期为谷物抗氧化活性研究和相关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2010(6):162-166.
摘要:预测微生物学是食品微生物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本文阐述了预测模型的分类及修改后主要模型的方程式;预测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预测模型的改进,环境因子(温度、pH、水分活度等)对微生物(以致病菌和腐败菌为主)生长的影响以及在食品货架期预测、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等。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0(6):167-172.
摘要:将AOAC 991.14 PetrifilmTM大肠菌群测试片与我国国家标准GB4789.3进行比较并做验证试验。在20个国家和食品企业实验室对生肉、熟肉、水产品、调味品、冰品、原奶和奶粉7大类食品进行试验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用PetrifilmTM方法与国标GB4789.3法检测这7类食品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所得结果高度一致,说明使用PetrifilmTM大肠菌群测试片法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等效于国标GB4789.3方法。
2010(6):173-179.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检测沙门氏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根据沙门氏菌(Salmonella)组氨酸转运操纵子基因、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STRA-Agl-23-1D基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耐热核酸酶nuc基因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这3种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通过建立多重PCR方法,3对引物同时特异性地扩增出495 bp、360 bp和279 bp目的片段;3种菌的检测限:沙门氏菌1.9×102 cfu/mL、无乳链球菌2.0×102 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2.9×102 cfu/mL;3种菌DNA含量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86、25.5、3.47pg。结论: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0(6):180-186.
摘要:目的:分析藏灵菇源乳酸菌发酵液中的四碳二羧酸,研究发酵条件对合成四碳二羧酸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藏灵菇源乳酸菌Tx、KS4、KL1菌株发酵液中的四碳二羧酸,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确定高产四碳二羧酸的发酵条件。结果:发酵液中草酰乙酸含量0.03318 g/L,延胡索酸含量0.05002 g/L,苹果酸含量0.000046 g/L;优化的发酵条件是:乳酸菌Tx、KS4与KL1菌种比例为3:3:3,接种量2%,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合成四碳二羧酸含量是优化前的27.25倍,其中,草酰乙酸含量是优化前的41.21倍,延胡索酸含量是优化前的17.08倍,苹果酸含量是优化前的1 001.3倍。结论: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藏灵菇源乳酸菌混合发酵液中的四碳二羧酸含量明显提高。
2010(6):187-192.
摘要:目的:以酿制冰葡萄酒的主要品种——威代尔葡萄为试材,研究威代尔葡萄果实中重要的香气成分——萜烯类化合物在成熟、后熟过程中含量的变化,为掌握、调控冰葡萄酒中的香气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方法:采用HS-SPME-GC/MS对成熟及后熟阶段威代尔葡萄果实中游离态萜烯类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测到8种萜烯类香气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花后120~150 d之间,游离态萜烯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变化显著,大多数萜烯类香气成分在达到最高含量后,伴随气温的下降而急剧下降。结论:采用HS-SPME-GC/MS有效实现了威代尔葡萄样品中游离态萜烯类化合物的提取与检测,8种游离态萜烯类香气成分在果实成熟期得到最大程度的积累,而后熟期其含量普遍下降,这与产地气温的降低有一定的关联。
2010(6):193-198.
摘要:为实现酒花中3种有效组分——黄腐酚、异黄腐酚和8-异戊烯基柚皮素的同步检测,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建立这3种物质的同步检测体系。采用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4μm),乙腈-1%甲酸溶液作流动相,非线性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30℃,紫外检测波长370 nm和288 nm。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3种物质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精密度好(RSD<1%),回收率在93%~106%之间。该检测方法可以同步测定酒花中的黄腐酚、异黄腐酚和8-异戊烯基柚皮素。此外,考察了不同溶剂的提取效果,结果发现用中等极性溶剂提取这3种物质的效果较好。
2010(6):199-203.
摘要:为研究膜处理技术对啤酒风味的影响,使用自制的共混改性聚砜膜(孔径
2010(6):204-207.
摘要: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海产品中Cr、Fe、Co、Ni、Cu、Zn、As、Se、Ag、Cd、Hg和Pb等12种元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可以满足分析要求。测定元素校正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检出限在5.091×10-4~0.1728μg/L之间。对10μg/L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40%~4.37%之间。利用该方法分析扇贝标准物质(GBW10024)中的12种元素,结果与标准值一致。对鱼、虾、贝等样品中的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法适于海产品中多种元素的检测,为海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10(6):208-212.
摘要:目的: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铅含量的方法。方法:研究几种常用的基体改进剂对茶叶中铅原子吸收信号的影响;以磷酸二氢铵为基体改进剂,应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测定茶叶中铅含量的最佳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编辑石墨炉升温程序,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铅含量的方法。结果:磷酸二氢铵是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茶叶中铅含量的理想的基体改进剂,最佳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分别为730℃和2 166℃。铅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ABS=0.00514C,相关系数0.9999,线性范围1.7~30μg/L,特征质量浓度为0.86μg/L,检出限为0.34μg/L。茶叶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测量值为(1.41±0.04)mg/kg,与标称值(1.5±0.2)mg/kg吻合,相对标准偏差为3.06%,加标回收率为95.79%。3种茶叶样品的铅含量分别为0.71±0.03、0.82±0.04和(0.52±0.01)mg/kg。结论:以磷酸二氢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够准确、可靠地测定茶叶中的铅含量。
2010(6):213-216.
摘要:本文主要对AFS-8330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测定浓缩苹果汁中砷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的线性和测量重复性是影响该方法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