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处理是鱼糜凝胶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热处理主要依靠传热介质进行蒸煮和烤制加热,然而此类方法普遍存在热效率低,污水量大,耗时较长等诸多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研究表明微波、欧姆加热等电磁场和电场热处理方式,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优势和相近机制。本文通过探讨鱼糜对电磁场和电场的能量吸收问题,挖掘电磁场和电场对内外源组分及凝胶品质的干预机制,综述电磁场和电场加工技术在改善鱼糜凝胶特性,提高加工效率以及行业应用等方面的情况,以期为新型物理场技术在鱼糜加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构建肌原纤维蛋白Fenton氧化体系(10μmol/L FeCl3,100μmol/L VC和1 mmol/L H2O2),并以没食子酸(10,50,100,150μmol/g蛋白)作为抗氧化剂添加到该体系中,通过测定蛋白质羰基、巯基、二级结构、溶解度、电泳(SDS-PAGE)和粒度,研究没食子酸的抗氧化效果及其在氧化条件下与肌原纤维蛋白的交联作用。结果表明,加入没食子酸后,与氧化的对照组相比,羰基、巯基和溶解度逐渐降低;粒度逐渐增加;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增加,β-折叠、β-转角以及无规则卷曲含量降低;肌球蛋白重链(MHC)强度增加,随着没食子酸浓度增加,MHC和肌动蛋几乎没有损失,且没食子酸与蛋白之间的交联是可被还原的。没食子酸具有一定的抑制蛋白氧化的效果,同时,没食子酸也会与肌原纤维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对其抗氧化活性和蛋白结构产生影响。
摘要:本文以海地瓜岩藻聚糖硫酸酯为原料,用自主筛选的海洋细菌Flavobacteriaceae sp. CZ1127产生的FUCase酶解制备低分子质量产物(Am-LMF),随机选取80组酶解数据作为训练样本用于构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网络),剩余10组作为预测样本检验网络的性能。建立起网络输入为酶浓度和酶解时间,输出为酶解产物分子质量的对数的单隐层BP网络模型(BP-ANNs),通过优化设计,确定BP网络隐层节点数为7,隐层传递函数为logsig,输出层传递函数为purelin,训练函数为trainlm,并固定最优网络权值,使BP-ANNs经74次训练后,均方误差达到0.01以下,经测试网络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06%以内。经测定,不同分子质量的Am-LMF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本文成功建立了用于分子质量预测的海参岩藻聚糖硫酸酯酶解的人工神经网络,可为今后试验和实际生产中制取不同分子质量的SC-FUC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依据。
摘要:采用DPPH和ABTS+法比较金线莲黄酮和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将金线莲不同器官乙醇提取物经石油醚(PEE)、乙酸乙酯(EAE)和正丁醇(NBE)依次萃取。结果显示,不同器官的同一萃取层中,黄酮和多酚含量为叶>全草>茎>根状茎及根。同一器官不同萃取层中,黄酮含量为EAE>PEE>NBE>WE,多酚含量为NBE>EAE>WE>PEE。其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其它器官,根状茎及根的清除能力最弱。正丁醇层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石油醚层的清除力最弱,抗氧化能力为NBE>EAE>WE>PEE。金线莲中的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无显著相关性。
摘要:以VC为对照,研究鸡腿菇多糖的体外、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鸡腿菇多糖对·OH和NO·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并且经去蛋白处理的DPPS的清除能力强于未经去蛋白处理的粗多糖CPS,当质量浓度为8mg/mL时,二者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62.1%和44%,对NO·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0.1%和63.1%;另外,该多糖对DPPH的清除率也很高,清除率分别达到62.55%和48.4%;鸡腿菇多糖对O2-·虽也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效果不明显,当质量浓度为8 mg/mL时,二者的清除率分别为21.2%和29.2%。小鼠实验表明,饲养30 d后,相比于模型组,DPPS组小鼠的心、肝、肾、血中GSH-Px、SOD、CAT及T-AOC的活性显著升高,而MDA含量显著降低,体现出较好的抗氧化作用。
摘要:探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酵母源金属硫蛋白(MT-1、MT-2)对慢性汞中毒小鼠排汞及汞致肾脏损伤修复作用。SPF级昆明雄性种鼠经氯化汞染毒,灌胃酵母源金属硫蛋白及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28 d后测定小鼠体质量、肾脏湿重及肾指数、血液及肾脏汞离子含量、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EA)指标水平,并取肾脏组织制作HE病理学染色切片,观察肾脏病变程度及灌胃药物对肾脏组织的修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肾指数、血液及肾脏汞含量、BUN及CREA水平显著升高(P<0.05)。HE染色切片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球及系膜细胞增生,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现象。灌胃给药28 d后,各灌胃给药组小鼠体质量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酵母源金属硫蛋白高剂量及DMPS给药组小鼠肾指数、血液及肾脏汞含量、BUN及CRE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病理学切片显示酵母源金属硫蛋白高剂量给药可修复小鼠肾脏受损组织细胞,水肿增生及坏死现象明显减轻。两种酵母源金属硫蛋白对慢性汞中毒小鼠具有良好的排汞及修复汞致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
摘要:为研究酱油中不同分子质量段酱油肽的抗氧化能力,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中蛋白质及多肽的分子质量分布情况,并分别使用截留分子质量为2,5,10 ku的超滤膜进行分级。探究温度、压力和时间对膜渗透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操作压力为600 kPa、温度35℃下超滤120 min的膜通量较高。超滤分级后得到分子质量分别为>10 ku,5~10 ku,2~5 ku,<2 ku的4个部分。分别研究4个组分的酱油肽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4种酱油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分子质量<2 ku和2~5 ku的酱油组分抗氧化能力较强,说明酱油中含有两种分子质量的抗氧化性肽。
摘要:对胡萝卜丁催化式红外干法杀青同步脱水技术进行研究。考察红外辐射距离、样品厚度、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对胡萝卜丁表面温度、内部温度、水分比(MR)、脱水速率、过氧化物酶(POD)相对残留活性、颜色、VC保留率、β-胡萝卜素保留率等指标的影响。建立红外杀青过程中水分和POD酶灭活变化模型。结果表明,辐射距离和厚度越小,表面温度和内部温度越高;POD酶灭活所需时间随着厚度和辐射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所需时间为5~11.17 min,水分减少40%~69.7%。红外杀青胡萝卜丁中的颜色变化、VC和β-胡萝卜素保留率均优于热水漂烫杀青所得;Midilli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红外杀青过程中的水分比,Fractional conversion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POD酶灭活曲线。
摘要:研究了隔离窨制过程中,素坯含水量、配花量、复火温度和在窨时间4个因子对茉莉花茶挥发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素坯含水量<8.39%的范围,花茶中挥发性物质含量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含水量超过10.96%时,挥发性物质含量减少,隔离窨制时素坯含水量以8.39%~10.96%为合适。在设定的配花量范围内,花茶中挥发性物质含量随配花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为使花茶获得较好的香气品质,推荐配花量为86%茶坯。不同复火温度处理下,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小,从节约时间与场地成本考虑,推荐复火温度120℃。花茶中挥发性物质含量随在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窨时间以15 h为宜。
摘要:为提高百里香酚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以壳聚糖为载体,TPP为交联剂,百里香酚为包埋药物,吐温-80为乳化剂,采用离子交联和乳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百里香酚-壳聚糖纳米级防腐微粒。通过正交试验,以包封率及粒径为指标,所得纳米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壳聚糖质量浓度5 mg/mL,百里香酚质量浓度为0.8 mg/mL,TPP质量浓度1 mg/mL,CS和TPP质量比5∶1,所得纳米微粒包封率为61%,粒径为338.92 nm。透射电镜下纳米微粒分布均匀,无团聚现象,缓释效率试验表明在48 h可释放74.15%,。通过FTIR、XRD分析证实形成壳聚糖与TPP交联体系。
摘要:为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红枣汁的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植物乳杆菌的发酵温度、发酵p H、发酵时间和接种量进行考察,通过多指标(酸度、活菌数和感官评价)综合加权评分方法优化红枣汁的发酵条件,并对发酵红枣汁清除DPPH·、ABTS·+和FRAP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红枣汁的最优工艺为发酵温度37℃,pH 5.5,发酵时间36 h和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发酵红枣汁的综合评分最高(99.7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接种量对红枣汁的综合评分有显著影响,而发酵温度、发酵pH和发酵时间对红枣汁综合评分没有显著影响。与未发酵的红枣汁相比,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红枣汁FRAP能力显著增加,DPPH·清除能力没有显著变化,ABTS·+清除能力显著降低。经植物乳杆菌发酵的红枣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活性。
摘要:为比较大苞鞘石斛与铁皮石斛多糖对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差异,经提取纯化,分别得到2种石斛不同纯度的粗多糖、精多糖和多糖水洗组分。对昆明小鼠灌胃上述6种纯度的多糖,观察其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迟发性变态反应、抗体积数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度最高的大苞鞘石斛多糖水洗组分与铁皮石斛多糖水洗组分含有7种单糖,其中甘露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均最高。两种石斛同等纯度多糖的各指标值相近,且随多糖纯度的提高,各指标值逐渐增大,免疫活性逐渐增强。经两种石斛的多糖水洗组分灌胃后,两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相近,耳肿胀率、抗体积数和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吞噬指数差异虽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上述结果表明,与铁皮石斛多糖相比,大苞鞘石斛多糖具有与其相近的免疫调节作用,因而具有良好的药用开发价值。
摘要: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曲面法优化热水提取法提取血耳总糖的工艺条件,得到最佳提取条件:液料比124∶1、提取时间120 min和提取温度100℃,其总糖提取率可达到35.347%±0.551%。利用Sevage法、冻融法、透析和DEAE-Sepharose CL-6B柱层析等方法对血耳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均一组分(命名为TSP-Ⅱ)。TSP-Ⅱ的回收率为31.56%,相对分子质量是350 ku,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97.3%和1.05%。红外光谱显示TSP-II具有糖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SP-II的微观结构,显示TSP-II是无分支结构的多糖,糖链之间相互缠绕。通过1μg/mL脂多糖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炎症因子(TNF-α、IL-6和COX-2)。经脂多糖诱导的细胞添加TSP-II(75,150μg/mL)后,3种炎症因子的m 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说明血耳多糖TSP-II具有良好的抗炎症作用。
摘要:以不同比例的黑小豆超微全粉替代小麦粉,研究黑小豆超微全粉对配粉糊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黑小豆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配粉各项黏度值和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糊化温度升高。配粉的吸水率增加,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先增加后降低。面团拉伸曲线面积和拉伸阻力先增加后降低,延伸度显著降低。试验中拉伸比例在1.2~1.3比较合适。添加黑小豆全粉使馒头的外观、组织结构、色泽和弹韧性得分均降低,比容、黏性及气味和滋味差异不显著。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黏附性先降低后增加,内聚性、弹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变化。图像分析指标除气孔延长度外均差异显著。图像分析法可定量描述馒头的内部气孔结构,对馒头品质的评价更加准确、客观。黑小豆全粉的添加量以5%~10%为宜。
摘要:以乙酸酐为酯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制备低取代度的乙酰化淀粉,分析淀粉乙酰化前、后其理化性质的变化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淀粉乙酰化后颗粒表面变得粗糙且有轻度损伤,在水溶液中容易粘连,淀粉的晶型不变,各衍射峰的结晶度和面间距基本相同,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乙酰化淀粉经高温糊化后,膨胀势和持水力大于对照淀粉,溶解度小于对照淀粉;添加乙酰化淀粉样品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大于对照样品;添加乙酰化淀粉的面条中深层结合水的比例低于对照样品,弱结合水的比例大于对照样品;在面条开始糊化后,添加乙酰化淀粉面条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大于对照样品。
摘要:以从大黄鱼中分离得到的腐败菌为研究对象,从菌体粘附性这一角度解释希瓦氏菌成为海水鱼的优势腐败菌的原因。以细菌总数、TVB-N、TMA和K值为腐败指标,测定分离纯化自冰鲜大黄鱼体的3株希瓦氏菌(MA1-5,MA1-7,MA1-13)和3株假单胞菌(R3-1,R3-2,R3-5)的腐败能力,测定此6株腐败菌对大黄鱼体表、鱼鳃和鱼肠黏液的粘附能力,建立腐败能力与粘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希瓦氏菌的致腐性强于假单胞菌:希瓦氏菌的细菌总数增速显著高于假单胞菌,产TMA能力显著强于假单胞菌,K值变化快,TVB-N含量与冷藏时间呈指数增长趋势;而假单胞菌产TVB-N含量与冷藏时间呈正比趋势。希瓦氏菌对鱼体各部位黏液的粘附能力强于假单胞菌:希瓦氏菌对鱼鳃和鱼肠的粘附性高于体表,在高盐条件下时的粘附能力随氯化钠含量的升高而增强,而假单胞菌则对体表的粘附性较高。腐败能力与粘附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腐败菌的腐败能力和粘附能力呈正相关,尤其腐败菌对肠黏液的粘附能力与腐败能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结果表明,希瓦氏菌在高盐浓度下对鱼鳃和鱼肠的高粘附力是其成为海水鱼优势腐败菌的原因之一。
摘要:将温和气单胞菌(AS7)及添加不同种类的AHLs信号分子标准品(C4-HSL、C6-HSL和C8-HSL)的菌液接种于大菱鲆无菌鱼块中,通过测定其在4℃冷藏过程中新鲜度指标(感官评定、菌落总数、pH、K值、持水性)的变化,研究群体感应对温和气单胞菌体内致腐能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添加C4-HSL和C8-HSL信号分子标准品,能够明显促进温和气单胞菌的生长,且对鱼块pH、K值、持水性及其品质变化影响较明显;而添加C6-HSL对其新鲜度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说明群体感应可以通过AHLs来调控温和气单胞菌致腐能力。
摘要:以500 MPa保压5,10,20 min的南美白对虾为对象,研究其在-18℃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水分含量、水分分布及存在状态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期结束时,各组对虾理化指标(pH值和TVB-N值)均未超标;未经超高压处理的对虾头胸部出现黑变现象,超高压处理改善了对虾的外观和色泽;保压5 min和10min组对虾的硬度、弹性和水分状态变化小于保压20 min组,且这两组对虾水分损失更小,肌肉纤维排列较为致密。500 MPa/5 min和500 MPa/10 min的超高压处理条件较为合适,可适当改善对虾色泽、质地及组织结构。
摘要:研究不同的冻藏温度(-20,-30,-40℃)对斑点叉尾鮰鱼片在贮藏期内蛋白质理化性质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冻藏温度下鮰鱼pH值、Ca2+-ATPase活性、活性巯基均呈下降趋势,表面疏水性呈上升趋势。-40℃处理组的样品各指标变化趋势明显低于或迟缓于-20℃处理组,且冻藏温度越低,效果越显著。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冻藏期间肌原纤维蛋白发生一定程度的降解,贮藏温度越高,蛋白质降解程度越大。蛋白理化特性的改变,使得硬度、弹性、咀嚼性等质构发生变化,对产品品质有一定影响。扫描电镜显示:在冻藏条件下肌纤维有一定变形,呈现不同程度的劣变,-40℃冻藏条件使鱼体内组织结构保持完整。
摘要:灰霉病是蓝莓采后高发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贮藏品质。以"灿烂"蓝莓为材料,以无菌水处理的果实为对照,研究灰葡萄孢霉侵染对蓝莓采后品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侵染的蓝莓果实在贮藏前期活性氧自由基(ROS)迅速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提高,同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加;贮藏后期抗氧化酶活和抗氧化物质含量下降,活性氧清除能力不足导致ROS过度积累,细胞膜结构破坏,加速了蓝莓的成熟、软化、衰老和腐烂。
摘要:为了延长果蔬汁的货架期,改善其品质,以菠萝汁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价了高压均质(HPH,200 MPa,60℃)菠萝汁4℃贮藏8 d的品质以及微生物安全的变化。结果表明,HPH处理后菠萝汁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均未检出,贮藏8 d内可确保微生物指标的安全性;贮藏期内菠萝汁的pH值、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色差L*值先增加后降低,亮度降低;a*呈降低的趋势,b*值增加,黄色增强,色泽优于对照;HPH处理的菠萝汁小粒径颗粒体积分数显著增加,流动性增加,黏度降低,稳定性优于对照,且粒度、流变特性在贮藏期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稳定性较好。
摘要:研究了冻藏温度(-5,-18,-26,-35,-70℃)和冻藏时间(1,3,6,12个月)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浊度和凝胶特性(白度值、保水性、流变学特性、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藏后肌原纤维特性发生明显变化,且差异显著(P<0.05)。冻藏后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性降低,浊度增加,蛋白凝胶持水性、白度值、硬度、弹性、黏性、回弹性和流变学参数G′值均显著降低,且冻藏时间越长、冻藏温度越高变化越显著。凝胶扫描电镜图表明:冻藏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三维网状结构被破坏。
摘要:从13株乳酸菌中筛选出耐硒较好的菌株,对其富硒能力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通过测定OD值及菌体显色观察,确定菌株的最适耐硒质量浓度;通过3,3’-二氨基联苯胺(3,3’-DAB)比色法测定菌株富硒量;对富硒菌株在抗氧化活性、胆盐耐受以及体外抗菌活性的变化进行探究;通过电镜扫描结合EDX能谱分析,观察富硒乳酸菌细胞表面结构,分析其化学成分。试验结果表明:13株中有8株菌具有较好的耐硒能力;WY1,WY2适宜的富硒质量浓度为60μg/mL,WY5,WY8,WY9,WY10,WY12富硒质量浓度为80μg/mL,WY3富硒质量浓度为100μg/mL;WY12的富硒率最高,为79.19%±3.01%;其它依次为WY3(78.72%±1.07%)、WY10(73.42%±1.61%)、WY9(67.65%±3.24%)、WY1(64.27%±3.31%)、WY8(61.49%±4.49%)、WY2(56.29%±3.01%)和WY5(34.98%±1.46%);富硒菌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以及还原力上均有显著提高,胆盐耐受力也有所增强;此外,富硒菌株对于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电镜扫描结合EDX分析证实,富硒菌菌体表面吸附有纳米硒微粒。结论:乳酸菌能够富集并转化无机硒,且富硒菌株体外生物活性有一定提高。
摘要:本研究优化了有机溶剂稀释法结合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质谱仪(GC-C-IRMS)测定白酒中乙醇中碳同位素比值(δ13C)的方法。分析了5种年份原酒、24种市场流通固态法白酒以及14种固液法白酒的δ13C值。结果表明:同系列的年份原浆酒中乙醇δ13C值基本无差异;酒中乙醇δ13C值与酿酒粮食和产地有一定关系;利用δ13C鉴别固液法和固态法白酒具有一定可行性。
摘要: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糟制阶段大黄鱼的菌相变化,并确定糟制每个阶段的优势微生物。结果表明,糟制过程中菌相逐渐趋于单一,样品丰富度不断减少,多样性下降,均匀度变差。整个糟制过程中样品的优势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细菌样品糟制前期(糟制1 d)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占45.06%,弧菌属和涅瓦菌属数量次之,分别占9.00%和6.71%。糟制后期(糟制30 d)魏斯氏菌属、涅瓦菌属、芽孢杆菌属和乳杆菌属,成为优势菌菌群的主要组成,分别占26.38%,15.35%,12.10%和7.59%。真菌菌相糟制前、后变化较大,糟制前期优势菌为柄孢壳属和毛孢子菌属,分别占8.46%和6.35%。糟制中期、威克汉姆酵母逐渐取代了其它大部分真菌,成为绝对优势菌,占94.71%。细菌样品属水平经聚类分析发现:酒糟样品和糟制1 d样品聚为一类,糟制4 d样品和糟制8 d样品聚为一类,鲜鱼样品、糟制16 d样品和糟制30 d样品各为一类。
摘要:收集10种典型红曲(5种古田红曲和5种乌衣红曲),采用不基于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真菌菌群结构。通过PCR-DGGE技术测定,结果表明相比于古田红曲,乌衣红曲具有更高的真菌丰度、多样性及均匀性。对DGGE电泳谱图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古田红曲和乌衣红曲的真菌菌群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qPCR技术对红曲黄酒酿造用曲中的优势真菌(红曲霉、黄曲霉、米根霉和酵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古田红曲和乌衣红曲中红曲霉的平均菌量分别为(6.07±0.25)lg (CFU/g),(5.82±0.11)lg (CFU/g),两种红曲的红曲霉菌量无显著差异(P>0.05)。古田红曲中黄曲霉的平均菌量为(5.94±1.04)lg (CFU/g),米根霉的平均菌量为(4.65±0.91)lg (CFU/g),酵母的平均菌量为(3.33±0.99)lg (CFU/g),而乌衣红曲中黄曲霉的平均菌量为(8.21±1.22)lg (CFU/g),米根霉的平均菌量为(6.71±1.27)lg (CFU/g),酵母的平均菌量为(5.41±0.44)lg(CFU/g),这3类优势真菌在两种红曲中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红曲具有一定的真菌多样性,其中红曲霉是其主要优势真菌;此外,乌衣红曲与古田红曲的真菌菌群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且真菌多样性更高。
摘要:采用平板涂布法从老白干香型酒曲中筛选获得一株高产β-苯乙醇的酵母,命名为F11601;通过菌落形态、细胞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为季也蒙毕赤酵母。该菌株具有较好的β-苯乙醇耐受性和NaCl耐受性,能在p H 1~10范围内生长,属于耐高温酵母。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获得该菌合成β-苯乙醇的最佳条件,在该条件下β-苯乙醇合成量达到1.66 g/L。利用豆芽汁培养基研究了其发酵产香特性,在豆芽汁培养基中能产近2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本文报道了大曲来源的季也蒙毕赤酵母产β-苯乙醇研究,为其在老白干香型白酒中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研究蒲城椽头馍种子面团中的主要菌种酵母菌和乳酸菌的多样性,随机采取椽头馍传承人、西关椽头馍生产作坊、蒲城椽头馍厂、高阳村、九堂、石龙村、兴蒲清真食品厂及2个体户9份椽头馍种子面团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得出酵母菌检出量在7.05×102~1.5×106CFU/g (干基),乳酸菌为1.08×103~1.94×106 CFU/g (干基)。通过26S r DNA D1/D2区和ITS区分析,54株酵母菌隶属于酿酒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锁掷孢酵母。其中酿酒酵母在除高阳村外的8份样品中均有检出,且在系统发育树上聚集在一个由42株菌构成的大分支上,即优势酵母菌。7株乳酸菌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隶属于瑞士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在西关椽头馍生产作坊和个体户2鉴定出5株瑞士乳杆菌,占71%,为优势菌。结果表明:蒲城椽头馍种子面团中酵母菌、乳酸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酿酒酵母和瑞士乳杆菌为其中的优势菌。
摘要:为研究高脂膳食对不同性别大鼠盲肠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普通膳食和高脂膳食Sprague-Dawlay大鼠盲肠菌群的变化。结果表明,高脂膳食后雌、雄大鼠肾周脂肪质量和脂肪系数显著性增加(P<0.05)。在门分类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所有样本中总相对丰度>82%,且雌性大鼠盲肠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高于雄性大鼠。高脂膳食后雌、雄大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降低,拟杆菌门均升高。在属分类水平上,高脂膳食后雌、雄大鼠盲肠中普氏菌属、未分类瘤胃菌科、Blautia、拟杆菌属和未分类紫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均降低,分类位置未定的属和Allo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均升高。雌性大鼠盲肠中未分类普氏菌科、考拉杆菌属和未分类毛螺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而雄性大鼠盲肠中上述3属菌相对丰度升高。高脂膳食对雌、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对于探讨不同性别大鼠盲肠菌群参与脂质代谢的机理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摘要:为了解脱咖啡因工艺对绿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绿茶对照样品、绿茶咖啡因水提取液、绿茶水提取液及脱咖啡因绿茶水提取液的挥发性物质。结果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17种,醇类9种,酮类5种,萜烯类5种,酯类2种和其它类4种。其中,在绿茶对照样品和3种提取液中分别检测出挥发性物质36,36,30种和16种。脱咖啡因绿茶水提取液与绿茶对照样品相比,损失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醛类、醇类和萜烯类。绿茶对照样品和3种提取液的总香气强度值(OAV)分别为4836.6,4472.5,1779.5和1698.9,并且绿茶对照样品和绿茶咖啡因提取液的OAV值构成以花香、果香和草香为主,绿茶水提取液的OAV值构成以花香和甜香为主,脱咖啡因绿茶提取液的OAV值构成以花香为主。以上结果说明脱咖啡因工艺及水提取工艺都对茶叶挥发性成分具有显著影响,导致脱咖啡因绿茶提取液的风味轮廓与绿茶对照样品存在显著差异,对绿茶提取物加工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摘要:采用水酶法分别制备油茶籽油、花生油、核桃油、葵花油和大豆油,通过化学方法和中红外光谱技术对5种油脂在加速氧化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不同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籽油和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核桃油、葵花油和大豆油均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且含量均在50%以上。在整个加速氧化过程中,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共轭二烯值和共轭三烯值逐渐增加。5种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油茶籽油>花生油>核桃油>葵花油>大豆油。采用中红外光谱法对油脂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再次印证了对共轭二烯值和共轭三烯值的分析结果。
摘要: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原料乳及其环境中的细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致病菌的分布情况。提取DNA和PCR扩增后测序,主要测定稀释性曲线、OTU相对丰度曲线以及菌群分布图。结果表明:菌群具有多样性,在输乳管路外侧和盛装原料奶的空贮罐中均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严格监控奶牛生活环境及储奶设施的卫生情况,从而保障原料乳质量安全。
摘要:选取9种异硫氰酸酯类香料,研究其对常见的两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倍比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根据OD600nm值绘制生长曲线。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异硫氰酸酯类香料对副溶血性弧菌主要的毒力基因——tdh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香料浓度为0.04mol/L时,异硫氰酸苄酯、异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异硫氰酸苯乙酯、异硫氰酸丁酯和异硫氰酸4-戊烯酯对两种供试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其中异硫氰酸苄酯的抑菌效果最佳,对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9.54μmol/L和2.44 mmol/L。异硫氰酸苄酯对tdh的基因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有浓度依赖性。综上,异硫氰酸苄酯对两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有很好的作用效果,苄基对异硫氰酸酯类香料抑制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有一定的影响,说明异硫氰酸苄酯香料可作为抑制致病菌的添加剂应用。
摘要:脂质是食品中基本营养成分之一,具有许多生物功能和营养学功能。脂质组学是研究脂质代谢的重要手段。随着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脂质分析手段不断完善,脂质组学也取得许多进展。本文主要从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食品加工学、食品贮藏等5个方面介绍脂质组学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探索脂质组学在食品领域中巨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绿原酸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以膳食多酚的形式被人体摄入。咖啡中富含绿原酸,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咖啡能够减少诸多慢性病的发生。本文对咖啡绿原酸及其同分异构体的生物利用率进行分析,并从化学、细胞和动物实验3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有关绿原酸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Hg2+是毒性最大的重金属离子之一,在环境中不能被生物降解。Hg2+能够长期存在于生态系统中,造成持续的环境污染,进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建立的多种Hg2+的检测方法中,基于核酸适配体的Hg2+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简单、快速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基于核酸适配体的Hg2+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从比色法、荧光法、共振散射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等详细阐述各类检测方法的原理、技术应用及优缺点,讨论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