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青年论坛
    • 第二信使分子调控细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021(4):1-8. CSTR:

      摘要 (56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胞外多糖是细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高分子聚合物,能够增强细菌对氧化应激、干燥及宿主防御因子的抵抗力,赋予细菌额外的生存优势。细菌胞外多糖作为乳化剂、胶凝剂、增稠剂、保水剂、保鲜剂和稳定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制药、化妆品和石油等行业。环二鸟苷酸(c-di-GMP)和环二腺苷酸(c-di-AMP)是2种新发现的第二信使分子,介导细菌脂肪酸代谢、钾离子稳态、生物膜形成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等多种生理功能的信号转导。本文综述c-di-GMP和c-di-AMP信使分子的代谢及其介导的细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分子机制,以期为第二信使分子介导的信号网络调控研究提供借鉴。

    • >基础研究
    • 芝麻过敏原Ses i 3同源建模及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预测

      2021(4):9-18. CSTR:

      摘要 (28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测芝麻过敏原Ses i 3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和三级结构,使用SOPMA、DNAStar和The BepiPred1.0 Serve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采用多种方案对Ses i 3抗原性指数、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等参数及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对预测抗原表位综合分析。利用SWISS-MODEL程序进行同源建模并用Ramachandran软件评价结构稳定性。结果:序列SESKDP,RQKHQGEHG,NRKSP,QHG,YQREKGRQDDDNPTDPEKQY,RRQG,KYREQQGREGGRGE,EGR,EQGR,QHG,RQDR, ENP,RHE,ESK,RPTH,ASQ,SRSRGSYQGETRGRP,ANNNE,SRSQQ,GPRQQQQGR 最可能是Ses i 3蛋白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以5e1r.2为模板,同源建模的方式成功构建了芝麻过敏原Ses i 3蛋白的三级结构,并经Ramachandran评价显示蛋白模型构象稳定。此结果为制备特异性抗体肽段及过敏原检测等提供了依据。

    • 水产品腐败希瓦氏菌冷激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2021, 21(4):19-27. CSTR:

      摘要 (3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腐败希瓦氏菌是冷藏鱼类的特定腐败菌,具有较强的低温适应能力,在冷藏条件下仍能生长而引起鱼类腐败。冷激蛋白(CSP)是影响细菌低温适应能力的一种关键蛋白。本研究通过PCR扩增获得水产品腐败希瓦氏菌的3个CSP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腐败希瓦氏菌冷激蛋白Csp1589和Csp1376与大肠杆菌CspA亲缘关系较近,而Csp2252与大肠杆菌CspD相似性更高;CSP分子质量均在7.4 ku左右,为亲水的小分子酸性蛋白质,皆定位于细胞质,为非分泌型、非跨膜蛋白,都存在CSP特有的冷休克结构域,存在能与单链DNA和RNA结合的位点和基序。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均符合CSP家族的特征,包含5个反向平行β-折叠。预测3个冷激蛋白在功能上分别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包括参与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氨酸激酶,参与DNA复制的DNA聚合酶及伴侣蛋白htpG等。同时预测CSP可能的配体结合位点,为进一步阐明冷激蛋白在腐败希瓦氏菌低温适应过程中的功能提供一定参考。

    • 活性肽定量构效关系建模过程中1种肽段长度不等的表征方法的建立

      2021, 21(4):28-38. CSTR:

      摘要 (25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肽段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不等时,建立活性肽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具有一定困难。自交互协方差(ACCs)技术虽然能够建立肽段不等的模型,但是预测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提出1种两端排序法(TTPN)。首先从数据库中查找序列长度最短的肽,以氨基酸数量为基准,分别对每条肽的C端和N端取基准数量的氨基酸残基,组成新的,用于表征其结构的序列。之后建立描述变量矩阵X,活性数据矩阵Y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为验证TTPN法的有效性及适用范围,收集并建立3个数据库:苦味肽(BT)数据库、降血压肽(ACE)数据库和ORAC法测定的抗氧化肽数据库。QSAR结果表明,在3个数据库中TTPN均比ACCs法能更好地描述肽序列(如ACE数据库中TTPN和ACCs的R2、Q2分别为0.724,0.599和0.329,0.038)。此外,TTPN还能够描述信息被部分或完全描述的序列(2-14和7-14数据库的R2、Q2分别为0.717,0.693和0.922,0.753)。综上所述,TTPN法不仅为序列不等长肽QSAR建模提供了1种有效的处理方法,而且与ACCs法相比,应用TTPN技术所建立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应用范围广泛,且根据模型得出的活性肽结构特征更易于解释。

    • 2种抗氧化剂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2021, 21(4):39-45. CSTR:

      摘要 (3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2种抗氧化剂(植酸、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究2种化合物分别与酶的相互作用。植酸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IC50值分别为(0.207±3.137)mol/L和(0.39±0.00838)mmol/L,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抑制效果较好。植酸和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混合型抑制、可逆竞争型抑制。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种化合物能很好地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位点的氨基酸相互作用。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表现出高效性,为酶抑制剂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在食品中起到抗氧化作用并减缓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

    • 硬脂酸修饰的燕麦多糖自聚集胶束的制备及其特性初探

      2021, 21(4):46-54. CSTR:

      摘要 (22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亲性聚合物在水系中能够自发形成具有壳核结构的自聚集纳米级胶束,这种胶束能够利用自身亲水作用改善疏水性物质的溶解性,进而日益获得关注和认可。本文以燕麦β-葡聚糖为原料,利用疏水性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对其进行酯化改性,得到两亲性燕麦β-葡聚糖酯。通过探究硬脂酸酰基咪唑活化液的添加量、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酯化反应产物取代度的影响,得出当脂酸酰基咪唑活化液添加量6.50 mL,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5.0 h时,酯化反应产物取代度最大,为0.133。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氢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所得结果均证明此方法可成功制备两亲性燕麦β-葡聚糖酯。在探讨其相关物理性质后,做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发现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无细胞毒性。以上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酯作为疏水性活性物质的新型运载材料,可有效解决大多数疏水性活性物质生物利用率低的现状,其在医药、食品、化工等多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麦麸酚酸类物质对面团聚集态的影响

      2021, 21(4):55-63. CSTR:

      摘要 (27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不同添加量的阿魏酸(FA)和咖啡酸(CA)对混合面团热机械学性质、面筋蛋白流变学性质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同时研究FA和CA对面筋蛋白二级结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剂量的FA和CA对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及黏度崩解值无显著影响,然而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了稳定时间,提升了回生值。添加FA和CA显著提高了面筋蛋白的黏弹性模量,对面筋蛋白在10 Hz时损耗角正切值无显著影响。添加FA和CA降低了面筋蛋白的热降解温度、热变性温度和热变性焓值,显著增加了600 ℃时的热重损失率。面筋蛋白二级结构测定结果显示,添加FA和CA后β-折叠和α-螺旋的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FA和CA添加量的增加,面筋蛋白的微观结构变得混乱无序。

    • 儿茶素对巨噬-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及AMPK/SIRT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2021, 21(4):64-70. CSTR:

      摘要 (2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巨噬-脂肪细胞共培养体系研究儿茶素对细胞炎性因子、炎性酶基因表达及AMPK、SIRT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初步阐明儿茶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儿茶素的添加质量浓度为0,50,100 μg/mL,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炎性因子及炎性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AMPK及SIRT1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中,儿茶素明显抑制促炎性因子(IL-1、IL-6和IL-12)及炎性酶(iNOS和COX-2)基因的表达,促进抗炎性因子(IL-4和IL-10)基因的表达,并且提高AMPK和SIRT1的磷酸化水平,AMPK和SIRT1两者之间呈协同作用。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TNF-α的分泌可诱导脂肪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儿茶素通过AMPK/SIRT1信号途径调节细胞炎性因子基因的表达实现其抗炎作用。

    • 环境条件对温和气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luxI/luxR表达的影响

      2021, 21(4):71-78. CSTR:

      摘要 (2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菱鲆源温和气单胞菌群体感应调控基因luxI/luxR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转录水平上探究环境条件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确定环境因素对群体感应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适当低温(15 ℃)及弱碱(pH=8)环境条件下,luxI/luxR基因表达水平最高;而在高渗透压胁迫环境条件下,2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当葡萄糖为碳源时,luxI/luxR基因的表达量最高,且luxI基因对碳源的敏感程度高于luxR基因。不同氮源培养条件下luxI基因表达情况依次为胰蛋白胨>氯化铵>牛肉膏>酵母浸粉>脲素,而luxR基因表达情况依次为胰蛋白胨>氯化铵>酵母浸粉>牛肉膏>脲素。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条件调节温和气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从而达到控制其致腐能力的目的。

    • 山西老陈醋大曲霉菌生理代谢特征及优良菌株间的互作

      2021, 21(4):79-89. CSTR:

      摘要 (28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山西老陈醋大曲中分离出的75株霉菌进行形态学及内转录间隔区(ITS)测序鉴定,结果显示黑曲霉和米根霉为大曲中的优势菌属,分别占13%和28%。从75株霉菌中筛选出1株优良产酶菌株——黑曲霉186,其糖化酶、纤维素酶活力分别达到4279.11 U/g 和4476.60 U/g。将黑曲霉186与大曲中的优势且高产蛋白酶菌株——米根霉774-2进行共培养,研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黑曲霉186与米根霉774-2比例为1 ∶ 5时,其蛋白酶、有机酸产量显著高于黑曲霉186纯培养;当比例为1 ∶ 0.5时产酯量较纯培养提高了6.07%,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也显著高于纯培养。综上所述,不同比例下的霉菌组合产酶和产风味物质特性差异较大,找到最优组合菌株比例,将其应用到强化大曲生产中,对提升山西老陈醋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 本土酿酒酵母与商业酵母混菌发酵特性研究

      2021, 21(4):90-98. CSTR:

      摘要 (2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优良本土酿酒酵母与商业酵母在混菌发酵中的发酵特性,以商业酿酒酵母UCD522和UCD2610为原始菌株,构建携带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MX)的菌株UCD522K和UCD2610K,并在2种酵母可同化氮(YAN)质量浓度(55,433 mg N/L)下验证抗性标记不会影响酵母的发酵速度和细胞数量。在此基础上,将NX11424分别与UCD522K和UCD2610K按照1 ∶ 1的活菌数混合接种进行葡萄酒模拟发酵。结果表明:与纯种发酵相比,混菌接种不影响发酵进程,其发酵速率在高YAN浓度下差别不大,在低YAN浓度时,位于两纯种发酵之间,且更接近发酵速率快的菌株。YAN浓度影响混菌体系中菌株的比例。在与UCD522K混合发酵中,NX11424在高YAN浓度的整个发酵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而低YAN时,二者的活菌数比例基本保持在1 ∶ 1。在与UCD2610K的混合中,二者的活菌数比例在2个YAN浓度下均维持在1 ∶ 1。本研究成功将抗性标记运用到葡萄酒生境的混菌发酵体系中,实现了对发酵过程中不同酿酒酵母菌株数量的快速灵敏监控。本土酵母NX11424在具有强发酵性能和嗜杀性的商业酵母的酿造环境中占据优势,为酿造更具特色的葡萄酒提供数据支撑。

    • 酒花中异α酸对短乳杆菌49胞外pH、胞内ATP及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021, 21(4):99-105. CSTR:

      摘要 (26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实验室从腐败啤酒中分离得到的酒花抗性菌株短乳杆菌49为出发菌株,考察酒花胁迫对其生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探究相关酒花胁迫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酒花对短乳杆菌49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0 mg/L为短乳杆菌49最高耐受酒花异α酸浓度;酒花会使短乳杆菌49胞外pH值呈下降趋势,且高浓度的酒花导致胞外pH值升高;酒花胁迫下的短乳杆菌49比无酒花胁迫胞内ATP低1个数量级。随着酒花质量浓度的升高,短乳杆菌49细胞膜脂肪酸碳链长度增加,尤其是C20增长较为明显,平均链长也随酒花质量浓度的提高而提高;环状脂肪酸C19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增加;在高酒花质量浓度下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支链脂肪酸所占比例随之增加,饱和直链脂肪酸减少;同时细胞膜脂肪酸流动指数(U/S)值也随酒花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本文为啤酒污染菌的抗酒花胁迫机制以及对啤酒腐败菌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不同分子质量菊芋菊糖益生元特性及其益生菌微胶囊稳定性研究

      2021, 21(4):106-113. CSTR:

      摘要 (36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乙醇分级天然菊芋菊糖,通过体外模拟消化环境评价不同分子质量菊糖的益生情况,包括植物乳杆菌的增殖情况,发酵液的流变特性和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0%菊糖组植物乳杆菌增殖效果较好,发酵液黏度较大,且SCFA含量较高。10%菊糖的益生效果优于天然菊糖和80%菊糖,选用10%菊糖为壁材制备益生菌微胶囊,评价其对益生菌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测定菊糖益生菌微胶囊的包埋率、胃肠液消化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微胶囊包埋率为71.98%;在人工模拟胃液中消化40 min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稳定,溶解率为12%;在人工模拟肠液中60 min溶解速度达到最大,之后趋于稳定,溶解率接近100%;低温4 ℃和常温25 ℃条件下微胶囊贮藏稳定性较37 ℃好,且4 ℃条件下效果最佳。对菊糖的充分优化利用,有利于为菊芋菊糖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Nisin Z复配剂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协同抑菌作用

      2021, 21(4):114-121. CSTR:

      摘要 (49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乳酸乳球菌K6产生的nisin Z与几种常见添加剂(EDTA二钠、双乙酸钠、柠檬酸钠、山梨酸钾)和高效的抗生素(多粘菌素B)联合作用,探讨nisin Z复配剂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效应。通过96孔板测定nisin Z与9种抑菌物质的最小抑制浓度,进而确定nisin Z和几种抑菌物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最低使用量。使用棋盘法测定nisin Z复配剂联合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制浓度(FIC),根据时间-杀菌试验确定nisin Z复配剂在不同时间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协同抑菌效果。结果显示,nisin Z复配剂对革兰氏阳性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在12 h内未有明显的协同抑菌效果;nisin Z(1.25 BU/mL)与EDTA二钠(0.25 mg/mL)联用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要高于两者单独抑制沙门氏菌的效果,说明二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1.25 BU/mL的nisin Z与0.1 μg/mL的多粘菌素B联用在3 h内对大肠杆菌有协同抑菌效应。

    • >营养与功能
    • 双蛋白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2021, 21(4):122-130. CSTR:

      摘要 (3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豆分离蛋白与乳清蛋白混合形成的双蛋白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造血及免疫重建的作用。方法: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造血干细胞移植组(HSCT+NP)、造血干细胞移植+双蛋白干预组(HSCT+PP)。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做4周蛋白干预实验,HSCT+PP组灌胃给予一定量的双蛋白悬液,HSCT+NP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CON组不做任何处理。每周测定各组小鼠血常规和小鼠体重,分别在移植后第2,4周处死小鼠,测定胸腺和脾脏指数,并在第4周测定各组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含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蛋白未干预组(HSCT+NP)相比,双蛋白干预组(HSCT+PP)小鼠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数量恢复显著加快(P<0.05),骨髓造血干细胞含量较多(P>0.05),胸腺指数显著增高(P<0.05),血清总蛋白(T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较高,且IgM含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补充双蛋白有利于加快小鼠的造血恢复和免疫功能重建。双蛋白营养支持和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造血重建和免疫功能恢复具有正向功效,有利于患者预后。

    • 基于肠道微生物解析红鱼干中黄曲霉B1和T-2毒素对小鼠的毒效应差异

      2021, 21(4):131-140. CSTR:

      摘要 (3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霉变红鱼干中黄曲霉B1(AFB1)和T-2毒素(T-2)污染的潜在危害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性,采用灌胃法对小鼠染毒,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变化,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小鼠红细胞与白细胞数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采用酶标法测定小鼠2种肝功能酶活(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并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与这些潜在危害的关联性。结果表明,AFB1能显著提高拟杆菌门的普雷沃氏菌科、鼠杆菌科、厚壁菌门的梭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厚壁菌门的乳杆菌科与变形菌门的产碱杆菌科的相对丰度;而T-2显著增加厚壁菌门的乳杆菌科丰度,显著降低鼠杆菌科、产碱杆菌科丰度,这些菌群的丰度变化均被证实与肝炎、血液与免疫疾病相关联。AFB1毒素组显著降低小鼠白细胞数量(P<0.05),而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变化不显著(P>0.05),说明AFB1具有免疫毒性;T-2引起小鼠3项血液指标全部显著降低(P<0.05),说明T-2具有较强的免疫毒性与血液毒性。AFB1毒素组的小鼠肝脏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比值大于1,表现明显的肝炎症状;而T-2毒素组小鼠肝脏的AST/ALT比值小于1,肝损伤不明显。红鱼干中AFB1和T-2毒素引起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与其表现出的肝炎、血液毒性与免疫毒性相关,说明鱼干中AFB1与T-2残留危害还可能与诱变肠道微生物有关。

    • 杂粮饭的预测与真实血糖指数差异性分析

      2021, 21(4):141-147. CSTR:

      摘要 (6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混合杂粮饭的真实血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与预测值的差异,从9种全谷豆类中选择4种食材组合成杂粮饭测试餐A1、A2、B和C,测定10名健康成年人进食后的血糖指数,计算血糖负荷及水解指数(HI)。结果表明:杂粮饭A2、B、C的GI值分别为60,66,48,GL值分别为23,23,16。采用电饭锅“杂粮饭”程序烹调时,杂粮饭A1的GI值和GL值均升高,分别为69和26。与用文献值计算法或体外碳水化合物水解法预测含豆类测试餐的GI值均有较大误差。

    • >加工技术
    • 蛋清溶菌酶的提取及其酶学性质探究

      2021, 21(4):148-158. CSTR:

      摘要 (5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阳离子交换法-超滤法协同分离提取蛋清中溶菌酶,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优化蛋清中溶菌酶的提取工艺,然后对其酶学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树脂用量为蛋清滤液的24.2%,NaCl浓度1.00 mol/L,蛋清滤液pH 9.10,洗脱时间62.61 min时,溶菌酶经超滤离心后测得纯度为96.36%,比活力为23 718.61 U/mg。对所得溶菌酶酶学性质的研究表明:溶菌酶最适pH 7.0,在pH 4.0~7.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最适反应温度60 ℃,低温下热稳定性良好,在较高温度下酶活下降较快。Na+和Ca2+对酶有较强激活作用,K+有一定激活作用,Mg2+和Mn2+对酶活影响不大,而Zn2+对酶有明显抑制作用。甘油、Tween20、Tween40、Tween80等表面活性剂均对溶菌酶有抑制作用,其中甘油抑制效果最强。本研究结果对溶菌酶的工业化提纯和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灵芝孢子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单糖组成、抗氧化活性分析

      2021, 21(4):159-167. CSTR:

      摘要 (27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确定灵芝孢子多糖(GLSP)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因素,多糖提取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确定灵芝孢子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81 ℃,料液比19∶1,提取时间2 h,在该条件下灵芝孢子多糖提取得率为(1.507±0.028)%。以7种来源的灵芝孢子(GLS)为原料,通过最佳工艺提取灵芝孢子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和糖腈乙酸酯法进行衍生化后,采用气相色谱法-质谱联用(GC-MS)测定灵芝孢子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表明,7种灵芝孢子多糖的单糖组成相似,均主要由6种单糖组成,分别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而不同产地单糖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物质的量比为3.860,9.829,11.044,22.078,40.338,14.273。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灵芝孢子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不同来源间有显著差异,总体抗氧化性能表现为S2>S3>S5>S4>S6>S7>S1。

    • 酿酒酵母Y3401产乙醇条件优化及其产香特性

      2021, 21(4):168-178. CSTR:

      摘要 (4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酿酒酵母Y3401为出发菌株,对其产乙醇条件进行优化,并探究其发酵产香特性。在乙醇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Step-by-step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酿酒酵母Y3401高产乙醇的发酵条件是:葡萄糖300 g/L,酵母浸粉37.8 g/L,初始pH 5.2,活化24 h,接种量3%,装液量30 mL/250 mL,在30 ℃,100 r/min条件下培养32 h。在此条件下,酵母Y3401产乙醇质量浓度高达117.2 g/L,相比初期产量(52.4 g/L)提高了1.24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分析该酵母的高粱浸出液在30 ℃,100 r/min培养32 h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该酵母能产苯乙醇、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等40种对白酒品质有重要贡献的风味物质。这说明酿酒酵母Y3401不仅高产乙醇,而且产生多种改善白酒品质的风味物质,这些特性有利于其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

    • 短乳杆菌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对黄酒发酵中氨基甲酸乙酯的调控作用

      2021, 21(4):179-184. CSTR:

      摘要 (2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氨基甲酸乙酯是存在于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一种潜在致癌物质。本文研究添加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对氨基甲酸乙酯及黄酒基础品质的影响。根据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可以催化、降解氨基甲酸乙酯的前体物瓜氨酸的原理,采用基因工程手段从短乳杆菌中克隆并大量表达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经Ni-NTA琼脂糖纯化树脂纯化后添加到黄酒发酵的不同阶段。结果表明:在发酵中期添加的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能显著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最高可降低至原含量的15%,且对其主要前体物——尿素和瓜氨酸均有影响,同时检测黄酒的理化品质,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味觉特性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未对产品性质产生影响,为工业上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提供新方向。

    • 紫苏子油O/W型纳米微乳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

      2021, 21(4):185-192. CSTR:

      摘要 (4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苏子油是一种天然的营养保健品,可作为食品补充剂使用。紫苏子油不溶于水,将其掺入水性介质中相当困难,致使生物利用度较低。本研究以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值(HLB)为指导,制备复合表面活性剂,并结合伪三元相图,利用转相乳化法制备纳米微乳。通过优化工艺参数以形成稳定的紫苏子油纳米微乳,并评估其稳定性。紫苏子油纳米微乳的最优配方为:在Tween80/Span20复配的HLB值为13时,复配表面活性剂和总油相(IPM ∶ 紫苏子油=3 ∶ 2)的质量比为8 ∶ 2;Tween80/Span20复配的HLB值为14时,复配表面活性剂和总油相(IPM ∶ 紫苏子油=1 ∶ 1)的质量比为8 ∶ 2;EL-40/PEG-400复配的HLB值为13.5时,复配表面活性剂和总油相(IPM ∶ 紫苏子油=2 ∶ 1)的质量比为7.5 ∶ 1。通过分析制得的紫苏子油微乳的粒径、电位和类型,稳定的紫苏油纳米微乳液粒径主要分布在53.10~69.16 nm,电位分布在-32~-34.6 mV,进一步佐证了紫苏子油微乳的稳定性较好,且制备的所有微乳均为水包油型(O/W型)。将制备的紫苏子油纳米微乳于37 ℃烘箱放置15 d,与紫苏子油相比,紫苏子油纳米微乳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 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和乳双歧杆菌V9发酵乳胞外多糖含量对流变学特性、质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2021, 21(4):193-202. CSTR:

      摘要 (8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干酪乳杆菌Zhang和乳双歧杆菌V9是我国自主开发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益生菌,发酵乳是益生菌的最优载体之一。本研究以2株益生菌应用于发酵乳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频扩散波谱法研究发酵过程中的流变学特性,通过稠度、硬度、内聚性和黏度指数测定分析发酵乳的质构特性,并分析贮藏期间活菌数和稳定性,胞外多糖(EPS)含量。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和二者复配的发酵乳中EPS含量从贮藏期起始的(546.3±31.5),(361.1±20.1),(515.2±17.5)mg/L至贮藏期末增至(1 165.4±37.8),(903.6±33.9),(1 103.8±45.6)m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发酵过程中,干酪乳杆菌Zhang组表现出较高弹性因子和低固液平衡值的流变学特性,显示形成紧密的凝胶结构。后熟后,干酪乳杆菌Zhang(包括单一和复配)发酵乳的稠度、硬度、内聚性和黏度指数显著较高,乳双歧杆菌V9发酵乳硬度和黏度指数显著较高,前者的黏度和持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后者的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发酵乳贮藏期间的后酸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生的EPS对发酵乳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及贮藏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且干酪乳杆菌Zhang作用较为突出。此外,干酪乳杆菌Zhang和乳双歧杆菌V9在贮藏期间活菌数在108 CFU/mL以上,可有效保证益生菌发挥其促进健康的作用。综上,在发酵乳中添加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和/或乳双歧杆菌V9,不仅能够赋予发酵乳益生功效,而且能够改善质构特性和贮藏稳定性。本研究为实际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同时为益生菌发酵乳的发酵及贮藏特性评价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

    • 基于微流变技术研究不同嗜热链球菌对发酵乳凝胶化的影响

      2021, 21(4):203-208. CSTR:

      摘要 (20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3株嗜热链球菌分别与保加利亚乳杆菌ND02复合发酵牛乳,评价在37 ℃发酵过程中及4 ℃贮藏期间黏度、酸度及活菌数等变化。利用微流变技术研究不同嗜热链球菌对发酵乳凝胶化过程的影响,筛选出1株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嗜热链球菌。结果表明:3组发酵乳样品在发酵过程及贮藏期间黏度、酸度有显著差异(P<0.05),活菌数高于1×106 CFU/mL。3株嗜热链球菌在发酵乳凝胶形成过程中,对凝胶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嗜热链球菌GW21-4可以改善发酵乳品质,强化凝胶结构,其在乳制品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 植物乳杆菌对发酵香肠蛋白质分解及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2021, 21(4):209-215. CSTR:

      摘要 (2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方法:以蛋白分解能力较强的植物乳杆菌X19-2D为发酵剂制作羊肉发酵香肠,同时以商业汉森发酵剂和自然发酵剂为对照。研究3组发酵香肠氨基态氮、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及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变化。目的:探究X19-2D对羊肉发酵香肠蛋白质降解及游离氨基酸产生的影响。结果:发酵11 d和贮藏90 d X19-2D组氨基态氮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发酵组(P<0.05)。贮藏期间,X19-2D组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它2组,必需氨基酸模式比其它2组更接近营养推荐值。氨基态氮和总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变化趋势一致,皆在3~11 d显著提高(P<0.05),11 d后上升趋势渐缓。3组间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在11 d和贮藏90 d X19-2D组TVB-N含量显著低于其它2组(P<0.05)。结论:植物乳杆菌X19-2D可促进羊肉发酵香肠蛋白分解及非挥发性风味的产生,氨基酸组成更有益于人体吸收,且在一定程度可提高产品安全性。

    • 红球菌利用小龙虾壳粉产几丁质脱乙酰酶的培养条件优化

      2021, 21(4):216-223. CSTR:

      摘要 (2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利用小龙虾壳和降低几丁质脱乙酰酶的生产成本,以小龙虾壳粉作为培养基主要成分,接种红球菌11-3菌株发酵生产几丁质脱乙酰酶。首先对培养基进行蛋白酶水解预处理;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试验,对补充营养成分和环境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9%虾壳粉起始培养基,用5 U/mg添加量的碱性蛋白酶处理4 h,补充1%蔗糖、0.25%硫酸铵和0.75%玉米浆,以3%的接种量接入红球菌,200 r/min振荡培养2.5 d,产酶活力高达2 723 U/mL,比起始培养基提高约53倍。以虾壳粉为主要成分的培养基可产生高酶活力的几丁质脱乙酰酶,为小龙虾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也为未来使用生物法从虾壳中直接提取壳聚糖提供基础数据。

    • 铁氧体法降低贻贝蒸煮液中重金属镉含量的工艺优化

      2021, 21(4):224-229. CSTR:

      摘要 (2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贻贝蒸煮液富含大量蛋白质、糖分子等大分子有机物和其它功能成分,然而,因贻贝自身较强的富集能力和环境影响而导致体内镉等重金属积累,从而使贻贝蒸煮液中镉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贻贝蒸煮液的再利用。本文将贻贝蒸煮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铁氧体法对减少贻贝蒸煮液中重金属镉含量的作用及最优工艺条件。以贻贝蒸煮液中镉含量减少率、总糖存留率和蛋白质存留率为指标,通过对pH值、FeSO4添加量和反应温度这3个因素进行二次正交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化的铁氧体法降镉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对于镉减少率来说,pH值和温度是显著性因素;对于蛋白质存留率和总糖存留率来说,pH值是显著性因素,经过SAS的响应面分析,当pH 8.0,反应温度90 ℃,FeSO4添加量447 mg/70 mL时,铁氧体法降低镉含量的效果最佳。

    • 射频处理对花椒粉品质及EVOH/PA包装薄膜性能的影响

      2021, 21(4):230-235. CSTR:

      摘要 (1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避免二次污染,在实际生产中产品多以预包装形式进行射频处理,研究射频处理对内装物及外部包装材料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以花椒粉为原料,EVOH/PA薄膜为外部包装材料,采用6 kW,27.12 MHz的射频设备进行杀菌,研究射频过程中影响其升温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25~40 mm的射频极板间距下,随着极板间距的升高,电场强度变小,射频输出功率降低,包装件的升温速率下降。在相同的极板间距条件下,随着花椒粉含水率的升高,介电损耗因子增加,包装件的升温速率提高。还研究了射频处理不同温度的花椒粉的菌落总数及最佳杀菌温度下的颜色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当射频处理温度80 ℃时,花椒粉基本无细菌检出,且此处理温度未对花椒粉色泽产生显著影响。射频处理未对EVOH/PA包装薄膜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产生显著性影响,说明其可作为预包装花椒粉新型杀菌方式。

    • >食品贮藏与保鲜
    • 贮藏过程中阿根廷鱿鱼生物胺的变化及产胺菌的分离鉴定

      2021, 21(4):236-245. CSTR:

      摘要 (24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贮藏温度下阿根廷鱿鱼中生物胺含量的变化,确定其主要的特征生物胺,并对其新鲜度进行评价;同时分离和筛选产胺菌,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阿根廷鱿鱼中产生的主要生物胺为苯乙胺、腐胺、尸胺、酪胺,组胺、精胺和亚精胺在贮藏期间变化不明显。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贮藏温度下的阿根廷鱿鱼中TBA、TVC指标均不断上升,pH值则先降后升。在25 ℃和4 ℃贮藏条件下分离得到产胺菌A1~A11和B1~B12株,其中分离得到产腐胺菌16株、产尸胺菌16株、产组胺菌14株、产酪胺菌2株。在25 ℃条件下,筛选得到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freundii,Citrobacter murliniae,Citrobacter braakii)5株,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2株,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1株,变形杆菌(Obesumbacterium proteus)1株,克吕沃尔氏菌(Kluyvera cryocrescens)1株,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aerogenes)1株;在4 ℃贮藏条件下,筛选得到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um)1株,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braakii)1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aerogenes)1株,变形杆菌(Obesumbacterium proteus)3株,哈夫尼菌属(Hafnia alvei,Hafnia alvei sensu,Hafnia paralvei)6株。

    • 鲐鱼冷海水贮藏期间特定腐败菌的鉴定

      2021, 21(4):246-255. CSTR:

      摘要 (2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新鲜鲐鱼贮藏在冷海水系统中,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研究贮藏期间菌相变化以确定优势腐败菌。通过对优势腐败菌致腐能力的测定,确定鲐鱼冷海水贮藏的特定腐败菌。结果表明,贮藏期间鲐鱼的主要菌相由嗜冷杆菌过渡到假单胞菌,再到希瓦氏菌。腐败样品中的菌相主要由希瓦氏菌、肠杆菌和柠檬酸杆菌组成,致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希瓦氏菌可以导致样品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甲胺(TMA)和菌落总数快速增加;柠檬酸杆菌和样品组胺的产量相关性较强。由于接种柠檬酸杆菌的样品菌落总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确定希瓦氏菌为鲐鱼在冷海水贮藏条件下的特定腐败菌。

    • >分析与检测
    •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全基因组测序及胞外多糖基因簇分析

      2021, 21(4):256-266. CSTR:

      摘要 (38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是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自然发酵乳制品嚼口中分离得到的1株具有优良发酵特性且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为探究其产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解析基因组序列信息。方法:使用PacBio SMRT三代测序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序列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并深入挖掘可能参与胞外多糖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信息。结果: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包含1条染色体DNA(基因组大小为2 458 520 bp,GC含量为35.2%)和3个环状质粒(pIMAU11823A、pIMAU11823B、pIMAU11823C,基因组大小和GC含量分别为127 965,24 554,7 734 bp和35.7%,39.5%,32.7%),同时发现该菌株基因组内具有乳糖、纤维二糖、蔗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转运系统和7种糖核苷酸合成相关基因以及1个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epsRXCDBEF(GTF1)H(GTF2)JKM。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IMAU11823的基因组特征,并预测了其胞外多糖的合成机制,为研究其产生的胞外多糖结构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该菌株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适于制备参考菌株用沙门氏菌的鉴定和特性研究

      2021, 21(4):267-276. CSTR:

      摘要 (2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分离自陕西、广东、福建、上海、北京、河南和四川等7省(市)的118株沙门氏菌进行染色镜检、生化和16S rDNA鉴定,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遗传稳定性和药敏性测定,为制备适于携带β-内酰胺酶类编码基因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用参考菌株奠定材料基础。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VITEK生化鉴定、MALDI-TOF-MS鉴定、16S rDNA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鉴定菌株;采用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采用传代培养、PCR扩增、基因序列测定和基因库在线比对方法,确定沙门氏菌携带的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编码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结果:118株沙门氏菌的生化特性、16S rDNA、MALDI-TOF-MS鉴定结果均符合沙门氏菌属的典型特征。菌株对氨苄西林、磺胺异噁唑和头孢噻呋(100.00%)耐药最为普遍,对四环素和萘啶酮酸等7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菌均在50%以上。76株(64.41%)菌株携带blaTEM-1,其次分别为blaCTX-M-55(60,50.85%)、blaOXA-1(19,16.10%)、blaCTX-M-3(18,15.25%)、blaCTX-M-15(2,1.69%)、blaTEM-116(2,1.69%)、blaCTX-M-123(1,0.85%)和blaCTX-M-64(1,0.85%)。筛选出的12株沙门氏菌,其携带的相关编码基因在传代过程均未丢失或发生突变。结论:4种方法对118株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均与沙门氏菌属的特性吻合,12株代表性沙门氏菌携带的blaTEM-1、blaCTX-M和blaOXA-1基因可在15代传代过程稳定遗传,具有制备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编码基因检测用参考菌株的潜能。

    • 自然发酵锦州小菜中优良酵母菌的筛选及鉴定

      2021, 21(4):277-285. CSTR:

      摘要 (2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锦州小菜作为辽宁省特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蕴藏丰富的乳酸菌和酵母菌。本研究从44种锦州小菜中分离到20株酵母菌菌株,通过耐酸、耐胆盐能力比较,以及耐盐、产气、产璞和产醇等发酵特性分析,初步筛选出5株(HG2、HD3、LJ1、SJ4和SJ5)优良酵母菌菌株。通过消耗糖能力、产风味能力、分解蛋白能力等指标对其进行复筛,最后得到具有较高还原糖消耗率、产风味能力和分解蛋白能力的2株酵母菌(HD3和SJ4)。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试验及26S rDNA 鉴定,菌株HD3为毕赤酵母菌,菌株SJ4为戴尔有孢圆酵母,研究结果为优良酵母菌发酵剂的开发和应用奠定试验基础。

    • 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的筛选及胞外多糖的结构分析

      2021, 21(4):286-294. CSTR:

      摘要 (3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嗜热链球菌是一种对人体有明显食疗作用的有益菌。以从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的442株嗜热链球菌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1株高产胞外多糖嗜热链球菌MGD1-4,对该菌株发酵液所产胞外多糖进行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方法:采用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及Sepharose CL-6B凝胶过滤层析方法从嗜热链球菌MGD1-4液体培养基中获得的胞外多糖中分离得到单一组分,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各组分分子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红外光谱(IR)及核磁共振(NMR)等对各EPS纯化组分的单糖的组成及结构进行解析。结果:EPS-1a为中性多糖,分子质量为1.572×105 u;EPS-3a为酸性多糖,分子质量为3.825×105 u,且二者均为单一多糖。单糖组成测定结果表明:EPS-1a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构成,三者的物质的量比为3.62∶1∶2.99,占总糖量90%以上;EPS-3a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构成,占总糖量80.6%,其物质的量比为1.19∶1∶1.08。对1D NMR的研究表明,EPS-1a和EPS-3a的糖环形式均为吡喃糖环,糖苷键构型均为α型。结论:通过分析该菌株所产胞外多糖结构,初步确定其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对进一步研究EPS的构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海产品中蜂房哈夫尼菌的鉴定及相关特性研究

      2021, 21(4):295-302. CSTR:

      摘要 (2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蜢虾酱和鱼露中分离出3株和1株细菌,命名为G1、G4、G5和Y1。经16S rRNA序列分析和相关生理、生化鉴定,4株菌均为蜂房哈夫尼菌。为探究海产品中蜂房哈夫尼菌的腐败相关特性,测定这4株以及另分离自腐败即食海参和大菱鲆的2株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泳动性、耐盐性、耐药性、TVB-N值和生物胺产生能力等相关特性。结果表明,6株蜂房哈夫尼菌具有较强的耐盐度,均在0.05 g/mL以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生物被膜,并可在泳动性培养基表面扩散,表明其具有泳动性。该菌具有广泛的抗药性,对氨苄青霉素、壮观霉素、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嘧啶等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抗性,然而对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呋喃唑酮较为敏感。将6株菌分别接种到其相应来源的海产品后,其TVB-N值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此外,6株蜂房哈夫尼菌均能产生3种生物胺,分别为腐胺、尸胺和组胺,并且产生腐胺和尸胺的能力明显高于组胺,说明蜂房哈夫尼菌具有腐败特性,在海产品腐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在探索蜂房哈夫尼菌导致的海产品腐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传统虾酱中酵母菌分离鉴定及碳源利用特性

      2021, 21(4):303-309. CSTR:

      摘要 (28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传统虾酱为研究对象,分离鉴定虾酱中的酵母菌,并对其碳源利用特性进行评价。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虾酱中的酵母菌,扩增其26S rDNA序列,确定酵母菌种属,结果显示,虾酱中共含有4种酵母菌,分别属于胶红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丝孢酵母和汉逊德巴利酵母。通过碳源同化试验,对所分离酵母菌的碳源利用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碳源利用程度由强至弱依次为葡萄糖=蔗糖>氨基葡萄糖>山梨糖醇>甘油>甘露醇>柠檬酸>乳糖>壳聚糖。其中,葡萄糖和蔗糖可支持所有酵母菌生长,其余碳源不同程度地支持酵母菌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挖掘虾酱中的微生物资源提供参考。

    • 盐渍辣椒真菌多样性分析

      2021, 21(4):310-317. CSTR:

      摘要 (3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挖掘盐渍辣椒中的有益微生物资源,进一步提升盐渍蔬菜的质量监控。以盐渍线椒和盐渍米椒为研究对象,采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盐渍线椒和盐渍米椒真菌的群落组成及相对丰度,结果表明,盐渍线椒已知分类的真菌可归属到2个门、13个纲、17个目、31个科、45个属、87个种,盐渍米椒已知分类的真菌可归属到1个门、1个纲、2个目、2个科、2个属、1个种。盐渍线椒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73.63%)和担子菌门(23.42%)。盐渍米椒只有1个已知分类真菌门类——子囊菌门(99.96%)。盐渍线椒优势真菌属为毕赤酵母属(25.78%)、链格孢属(21.85%)、汉纳酵母属(10.55%)、假丝酵母属(7.82%)、隐球酵母属(6.92%)、枝孢属(6.27%),盐渍米椒优势真菌只有假丝酵母属(93.49%)。 盐渍线椒和盐渍米椒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盐渍线椒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盐渍米椒。

    • 发酵剂对羊肉干中亚硝酸盐、亚硝胺残留量与风味物质的影响

      2021, 21(4):318-325. CSTR:

      摘要 (3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接种天然乳清和复合发酵剂(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和植物乳杆菌比例为1 ∶ 1 ∶ 2 ∶ 1),将试验分为复合发酵剂组、乳清组、乳清+发酵剂组,以自然发酵为对照,探究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羊肉干亚硝酸盐和亚硝胺残留量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清组的亚硝酸盐含量(1.86 mg/kg)、亚硝胺含量(110.61 μg/kg)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从乳清+发酵剂组的肉干中检出22种风味物质,高于对照组21种,其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乳清组;亚硝酸盐的存在会产生部分醇类(如1-辛烯-3-醇、沉香醇),然而其会抑制醛类物质的产生,对酮类及其它物质影响较小。乳清可降低肉干中亚硝酸盐和亚硝胺残留量,提高肉干的安全性和风味感官品质。

    • 郫县豆瓣特征挥发性物质演变及其香型特性研究

      2021, 21(4):326-335. CSTR:

      摘要 (3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嗅闻(GC-O)和定量描述感官分析等方法,对郫县豆瓣在不同发酵阶段特征挥发性物质的演变及其香型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郫县豆瓣中共鉴定出36种特征挥发性物质,赋予产品醇香、酸香、花香、果香、焦糖香、烟熏香、酱香和辛辣刺激味等多种风味特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R)探究特征香气化合物与香型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醇香与2-甲基-1-丁醇的关联性最强;酸香主要与乙酸紧密相关;花香主要来自于苯乙醛和苯乙醇;果香则可能主要来源于乙酸乙酯、异戊酸乙酯、2-甲基丁酸和苯乙醛;酱香与3-甲硫基丙醛、糠醛和四甲基吡嗪紧密相关;而焦糖香可能是由2-甲基丁醛、愈创木酚、苯甲酸乙酯、HDMF和HEMF共同形成。本研究结果可为改善郫县豆瓣的香气特征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 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比较甘肃藏区传统牦牛发酵乳制品细菌菌群多样性

      2021, 21(4):336-344. CSTR:

      摘要 (21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酸牦牛乳、藏灵菇酸奶、曲拉是甘肃藏区藏民们制作的传统乳制品,其中细菌群落对发酵乳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甘肃藏区不同藏民家庭制作的传统牦牛发酵乳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3大类9种传统乳制品中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合不同样本的菌群群落分布做相关性分析,最终获得511 070条高质量16S rRNA基因序列,共鉴定出5种细菌门、11种细菌属;其中,厚壁菌门及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乳杆菌属和链球菌属为各类样品中的高丰度属,其次是球菌属和乳球菌属,不同类型的传统牦牛发酵乳制品具有不同的细菌群落。PICRUSt功能预测表明,基本功能预测占主导水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甘肃藏区传统牦牛发酵乳制品中具有优良特性的细菌,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来源典型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微生物及酶的研究进展

      2021, 21(4):345-355. CSTR:

      摘要 (3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分子脂肪酸酯类物质是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类重要挥发性风味成分,广泛存在于传统发酵食品中,对食品感官和风味具有重要影响。微生物源功能酶是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重要媒介,传统发酵食品来源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其所携带的催化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功能酶同样呈现多态性。研究表明,具有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功能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微生物源催化酯合成的酶主要来源于α/β水解酶家族,以脂肪酶、酯酶等为典型代表。微生物源功能酶为酯的合成提供了绿色途径,有助于小分子脂肪酸酯在食品领域的更好应用。同时,酯的酶法合成还促进了小分子脂肪酸酯在制药以及精细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本文概述了传统发酵食品源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微生物及酶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酶法小分子脂肪酸酯合成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 下一代益生菌对肥胖人群肠道微生物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1, 21(4):356-363. CSTR:

      摘要 (3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可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还会增加患脑梗死、脑出血等神经性疾病的风险,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高通量测序等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新技术在肥胖人群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症之间的关系及调节机制也逐渐被认知。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肥胖人群的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善脂肪存储过程和肠道黏膜的通透性,进而缓解机体的肥胖症状。近几年研究发现,对肥胖症具有调节作用的肠道微生物,除了传统概念的乳酸菌、双歧杆菌外,拟杆菌、阿克曼菌等下一代益生菌可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近几年国内外学者有关肥胖、肠道菌群、下一代益生菌及其对肥胖的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加快下一代益生菌干预和改善肥胖症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人体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 乳酸菌发酵降低牛乳蛋白致敏性的研究进展

      2021, 21(4):364-374. CSTR:

      摘要 (2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乳及乳制品过敏是婴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近年来牛乳过敏患病率迅速增加。乳制品过敏是指人摄入过敏原成分后,导致组织或器官损伤,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免疫反应。牛乳过敏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较慢性儿童疾病影响更甚。虽然临床上使用不同配方的蛋白水解物替代牛乳,但是水解蛋白婴儿配方粉的苦味和婴儿生长缓慢等营养问题仍未解决。目前,避免使用牛乳及其制品是可靠的解决牛乳过敏方案,然而,婴儿和儿童不食用乳蛋白会导致营养不良,生长缓慢,解决乳制品中过敏原问题迫在眉睫,有研究报道发酵与热加工、物理加工(如高压动态微射流)、蛋白酶解是有效的降敏方式。目前,对益生菌功能的研究是食品和医药领域的热点,乳酸菌发酵降敏可能是一种重要的趋势和手段。本文重点概述乳酸菌发酵降低牛乳蛋白过敏性的研究现状,总结牛乳中过敏原的分子特征、过敏检测方法等,探究降低致敏性研究方法,为低致敏牛乳制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 肉类食品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

      2021, 21(4):375-383. CSTR:

      摘要 (2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肉及肉制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如处理不当就会引起细菌污染,并形成细菌生物膜而造成肉制品腐败、致病。生物膜是具有三维结构的微生物群落,是微生物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特殊生长方式,它可以改善恶劣环境及抑菌剂对微生物的影响。腐败菌和致病菌均可形成生物膜,其对肉制品加工业的危害极大。本文主要概述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肉类食品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影响及其预防和控制措施,旨在为肉类食品加工中各种细菌生物膜形成及控制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 动物蛋白质可食性涂膜降低深度油炸食品油脂含量的研究进展

      2021, 21(4):384-393. CSTR:

      摘要 (2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涂膜是一种安全、无毒、有效的食品加工方式,其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已较为成熟。近年来,可食性涂膜在深度油炸食品中的应用逐渐增加,这是由于其可以有效阻断油脂吸收以及水分外移途径,因此在保水、减油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相比于多糖和植物蛋白质涂膜,动物蛋白质具有避免过敏,营养价值高,机械性能好,可以提升副产物附加值等优点,已展现取代前两者涂膜方法的趋势。本文着重介绍动物蛋白质可食性涂膜抑制深度油炸食品吸油的研究进展,阐述其抑制油脂吸收的机理。

版权所有 :《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     京ICP备09084417号-4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8号9层      邮政编码 :100048
电话 :010-65223596 65265375      电子邮箱 :chinaspxb@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漂浮通知


×
《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招聘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