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4(12):1-1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1
摘要:食品安全对人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公众对可靠、有效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然而,现有智能问答系统在处理食品安全相关问题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知识推理、信息召回率以及问答泛化能力等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的创新性食品知识图谱智能感知问答系统。该系统通过大语言模型改善传统问题模板匹配方法的不足,结合文本向量库与知识图谱,并在知识图谱检索过程中引入高维向量语义检索技术,以显著提升知识图谱的检索召回率。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知识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明显改善。综上所述,所提出的食品知识图谱智能感知问答系统,不仅有效解决了现有系统的多项不足,还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信息获取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方式,促进了社会治理的透明性和公众信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重要的社会价值。
2024, 24(12):13-2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2
摘要:随着全球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中变得日益重要。本文系统综述机器视觉在食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当前文献,探讨包括RGB成像、多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等多种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检测算法在食品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分析机器视觉在食品无损检测中应用的技术挑战,如数据集的匮乏和模型在通用场景下泛化能力不足。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多模态数据融合、嵌入式检测系统以及与深度学习技术的紧密结合等可能的发展路径,旨在为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和方向。
2024, 24(12):28-3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3
摘要:以螺旋藻分离蛋白(SPI)为乳化剂制备高内相乳液(HIPEs),研究乳化剂质量分数、油相种类和油相占比对构建HIPEs的影响,并探究其常温储存稳定性和对UV诱导的β-胡萝卜素降解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SPI具有良好的表面润湿性、起泡能力、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和UV吸收能力。对多种油相均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质量分数1%即可乳化75%(体积分数)的油相。基于SPI构建的HIPEs具有良好的常温储存稳定性,且能有效封装β-胡萝卜素,经UV辐照后,乳液结构完整,且有效抑制了β-胡萝卜素的光降解,β-胡萝卜素的残留量达45.56%。结论:制备了一种食品级、生物相容性好、稳定性高以及抵抗紫外性能强的HIPEs,在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为天然蛋白型乳液的制备提供了参考数据。
2024, 24(12):37-4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4
摘要:目的:后生元制品中活性物质的功能研究是解析其益生机制的关键所在,通过探究双歧杆菌菌体代谢成分及其活性功能,可以更好地表征双歧杆菌作为后生元的益生功能。方法:以高密度发酵获得的青春双歧杆菌B8589和两歧双歧杆菌B1628干燥菌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菌体功能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在青春双歧杆菌B8589中检出以黄酮类、脂类和类脂分子等为主的活性代谢物48种,例如:黄豆黄素、高良姜素,在两歧双歧杆菌B1628中检出以有机杂环化合物、脂类和类脂分子等为主的活性代谢产物35种,例如:四氢嘧啶、异甘草素。其中B8589和B1628共有活性代谢产物主要以黄酮类为主,其活性代谢物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抗癌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结论:在双歧杆菌后生元制品开发过程中,对双歧杆菌菌体中有益的活性成分鉴定,可为双歧杆菌功能性成分评价及工业化应用提供借鉴。
2024, 24(12):48-5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外加旋转流场对溶菌酶分子空间结构的影响,有利于高蛋白质含量的食品加工。方法:借助旋转流变仪在溶菌酶溶液中施加剪切流场,采用圆二色光谱、紫外吸收及二阶导数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动态光散射技术进行表征,研究剪切流场对溶菌酶分子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的影响。结果:在剪切流场转速高于200 s-1或持续作用时间大于1.5 h时,溶菌酶分子α-螺旋结构比例降低以及无序结构比例增高,紫外吸收光谱发生蓝移,原本存在于分子内部的色氨酸残基极性增强。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且随着剪切流场的转速增大、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溶菌酶分子的浓度降低表现得更为显著。结论:剪切流场会对溶菌酶分子造成不可逆的构象改变,且剪切速率越大,作用时间越长,构象改变越显著。
2024, 24(12):57-6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6
摘要:选择B-型马铃薯淀粉为试验对象,通过高静压协同盐酸水解促进淀粉颗粒纳米晶体化。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分析淀粉颗粒大小、远程结构、近程结构等。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的最佳水解时间为12 h,水解率达10.47%,分子质量是1.628×1044 ku;而通过HHP协同酸水解,在最佳条件400 MPa处理30 min后,水解率可达最大值为13.16%,分子质量骤降至0.236×1044 ku,说明压力协同酸水解可极大地提高淀粉的水解效率。持续6周的HHP间歇处理(400 MPa,5 min/d),使水解率达到最大值30.09%,马铃薯淀粉大颗粒显著减少,小颗粒显著增多,纳米级别(D<1 μm)的淀粉颗粒数目显著提高了19.7%,RC(相对结晶度)达到52.10%,说明HHP协同酸水解可促进淀粉颗粒纳米晶体化。
2024, 24(12):69-7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7
摘要:采用定量描述性分析法、三角测试法及电子舌分析,对武定卤鸡中的两条鲜味肽的呈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呈现鲜味外,两条肽段呈现出其它的基本味道属性,如咸味。肽段KIDE(KE-4)、LELR(LR-4)的鲜味阈值分别为0.03,0.06 mg/m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鲜味肽KE-4、LR-4与鲜味受体T1R1/T1R3之间对接的主要结合区域均为T1R3亚基,结合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是Glu、Asp,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相互作用力与疏水相互作用力。本研究结果补充了现有的鲜味肽数据库,为鲜味肽的生产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4, 24(12):78-9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8
摘要:以中国常见的意蜂蜜(洋槐蜜、枣花蜜、荆条蜜、荔枝蜜)以及特色中蜂蜜(枇杷蜜、柃木蜜、苦丁茶蜜)为原料,探讨其模拟胃肠道消化与结肠发酵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蜂蜜经体外模拟消化发酵后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均增加了放线菌门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丰度,荔枝蜜、洋槐蜜、荆条蜜、苦丁茶蜜、枇杷蜜、柃木蜜和枣花蜜分别降低了30.08%,21.2%,34.83%,35.5%,32.73%,35.7%和30.41%。且不同蜂蜜对肠道菌群作用有显著差异,荔枝蜜、洋槐蜜、荆条蜜、苦丁茶蜜、枇杷蜜和柃木蜜增加了拟杆菌门丰度,荔枝蜜和洋槐蜜降低了变形菌门丰度。除枣花蜜外,其它6种蜂蜜均可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F/B)值,荔枝蜜、洋槐蜜、荆条蜜、苦丁茶蜜、枇杷蜜和柃木蜜分别降低了341.99%,337.37%,106.36%,128.14%,141.59%和93.52%,其中荔枝蜜降低效果最好。蜂蜜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效果与蜂蜜的植物源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蜜蜂的种类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厚壁菌门丰度与多酚总量呈负相关。
2024, 24(12):94-10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09
摘要:目的:从蜂蜜中分离纯化出对重金属铅具有高吸附率并可食用的益生乳杆菌。方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做生理生化试验,并基于16s rDNA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分类学鉴定。通过溶血、明胶酶活性、硝酸盐还原及氨基酸脱羧酶、自聚集及疏水性、耐酸耐胆盐、抗菌药物敏感性评估菌株的益生特性。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Pb2+含量。探讨菌株吸附重金属的能力。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观察吸附前、后菌体吸附Pb2+情况。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定菌体吸附Pb2+和蛋白结构的变化。结果:从蜂蜜中筛出的菌株C10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无溶血和明胶酶活性;不能还原硝酸盐且不会脱羧产胺;自聚集和疏水性分别达到85.33%和35.50%;在酸和胆盐条件下的存活率分别为39.39%和98.79%;对氯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有较强的敏感性。植物乳杆菌C10在2 h内对重金属的吸附率达65.82%。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检测表明,铅元素占元素百分比为9.69%。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吸附Pb2+后菌体表面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植物乳杆菌C10具有很好的益生特性,能够有效吸附Pb2+,具有预防重金属中毒的作用。
2024, 24(12):105-11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0
摘要:目的:为探究肉桂、百里香及罗勒精油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选取5种常见致病菌为受试菌,采用棋盘稀释法、抑菌圈等方法选出具有协同抑菌的复配精油,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3种精油的特征组分。研究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结果:GC-MS分析表明肉桂醛、百里酚和丁香酚分别为肉桂精油、百里香精油和罗勒精油中的主要抑菌成分。肉桂和百里香精油复配对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FIC为0.5,肉桂与罗勒精油复配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为0.5。肉桂醛-百里酚复配处理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OD280nm比单一组分处理的OD280nm分别提升了6.13%,4.42%,比单一百里酚分别提升了12.44%,12.53%。同样,肉桂醛-丁香酚复配处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OD280nm比单一肉桂醛分别提升了8.97%,7.38%,比单一丁香酚分别提升了17.02%,24.69%。结论:肉桂和百里香精油复配对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协同抑菌作用,肉桂-百里香精油和肉桂-罗勒精油的协同抑菌分别是肉桂醛-百里酚和肉桂醛-丁香酚的联合作用所致,且复配组分通过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增加,核酸、蛋白质等胞内容物大量泄露,导致菌体死亡。
2024, 24(12):117-12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1
摘要:为探究不同解冻方式对蛋白质消化后氧化特性的影响,以秘鲁鱿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冷藏解冻(CST)、超声纳米解冻(NUT)、微波纳米解冻(NMT)和超声微波辅助纳米解冻(NUMT)4种解冻方式,对秘鲁鱿鱼进行体外胃肠模拟消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ST相比,3种解冻方式均提高了蛋白质的消化率。其中,NUMT组的蛋白体外消化率最高达80.33%。NUMT组鱿鱼经胃肠消化后蛋白氧化的程度最低,羰基含量分别为2.66 nmol/mg(胃中)和3.86 nmol/mg(肠中),二聚酪氨酸分别降低了30.75%(胃中)和23.73%(肠中),巯基含量分别为19.25 nmol/mg(胃中)和18.68 nmol/mg(肠中),蛋白粒径最小分别为298.41 nm(胃中)和327.48 nm(肠中)。NUMT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均最高,分别可达56.94% vs 25.59%(胃中)和58.72% vs 32.27%(肠中)。结论:4种解冻方式中,NUMT处理组可较大程度地降低秘鲁鱿鱼解冻过程中蛋白和脂质的氧化,且经胃肠消化后抗氧化性能最优。
2024, 24(12):126-14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2
摘要:目的:采摘乌牛早夏季鲜叶分别制备为绿茶和红茶,分析其主要功能成分的含量变化。探究这两种茶的水提物干预肥胖小鼠肝脏和肠道菌群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化学计量法检测乌牛早夏绿茶和夏红茶各加工工序茶样的主要功能成分动态变化。适应性饲养50只小鼠1周后,将它们随机分为正常组(NC)、高脂组(HFD)、阳性对照组(PC)、乌牛早夏绿茶组(WG)和乌牛早夏红茶组(WB)各10只,连续口服灌胃8周(NC组和HFD组灌胃生理盐水,PC组灌胃10 mg/kg BW的阿托伐他汀,WG组和WB组分别灌胃300 mg/kg BW的乌牛早夏绿茶和夏红茶水提物),记录并分析小鼠体质量、Lee's指数、血糖水平、血脂、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肝脏脂质代谢SREBP1c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乌牛早夏绿茶和夏红茶加工工序中主要功能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与乌牛早夏绿茶鲜叶相比,成品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分别升高了3.87%,0.61%,而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0.56%,0.47%以及4.26%。与乌牛早夏红茶鲜叶相比,成品中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下降了6.15%,0.40%,1.08%,0.53%以及4.11%;与高脂组相比,乌牛早夏绿茶组小鼠的体质量为27.73 g,Lee's 指数为3.18;乌牛早夏红茶组小鼠的体质量为26.78 g,Lee's 指数为3.15,均呈现显著差异(P<0.05)。并且,两种茶的水提物能有效缓解肥胖小鼠血糖、血脂水平以及肝脏脂肪过度堆积症状,调控肝脏脂质代谢SREBP1c信号通路相应基因转录含量和蛋白表达水平。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显示,乌牛早夏绿茶和夏红茶水提物可降低肥胖小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并特异性增加一些有益菌种的相对丰度(如拟普雷沃菌属和理研菌属)。结论:两种茶水提物均能有效改善肥胖小鼠肝脏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其中乌牛早夏绿茶水提物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2024, 24(12):142-15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3
摘要:卵白蛋白(OVA)是引起鸡蛋过敏的一种主要过敏原。脉冲电场(pulsed-electric field, PEF)是一种对OVA诱导的过敏反应有改善作用的非热物理加工新技术。本研究基于BALB/c小鼠模型,通过体质量、体成分、过敏症状、组织病理学、抗体水平和炎症介质释放水平系统评价PEF辅助碱性蛋白酶(AL)处理对OVA诱导的过敏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EF辅助AL处理通过改善OVA诱导的过敏反应使小鼠机体消瘦,瘦肉和自由水含量下降的问题,显著抑制了OVA的致敏性。临床症状的结果表明:PEF辅助AL处理改善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脏器肥大和血管渗透性增大的问题,同时显著改善因过敏反应导致的体温下降的问题。组织病理学的结果表明:PEF辅助AL处理显著改善了脾脏和肺部炎症浸润的问题,使其形貌更趋近于对照组。血清学结果表明,与OVA组相比,HOVA-PP'组与特异性IgE和IgG1的结合水平分别降低68.87%和31.20%,说明PEF辅助AL处理显著降低过敏原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水平。此外,PEF辅助AL处理显著降低组胺和肥大细胞蛋白酶-1(mouse mast cell protease-1, mMCP-1)的浓度至51.97 ng/mL和51.97 pg/mL,调控IL-4和IFN-γ的释放水平,促进Th1和Th2-型细胞之间的平衡,进而改善OVA诱导的过敏反应。
2024, 24(12):153-16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4
摘要:为研究藜麦对健康小鼠肠道菌群及其短链脂肪酸(SCFAs)代谢的影响,选取40只SPF级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高、中、低浓度灌胃组和对照组,以0.2 mL的剂量隔天灌胃1次,持续灌胃2个月。收集第9周小鼠盲肠内容物,提取肠道菌群总DNA,经PCR扩增16S rRNA基因V3-V4区域并分析测序数据。选用第9周小鼠粪便,采用乙醚萃取法提取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小鼠粪便中SCFAs的变化。结果表明,藜麦具有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整体结构的功效。灌胃藜麦浆后,小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上,各实验组小鼠肠道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显著提高;在科水平上,藜麦显著提高了拟杆菌门S27科、乳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及理研菌科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梭菌科_1、梭菌_vadinBB60科及毛螺菌科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小鼠肠道中的优势菌属发生改变,且普雷沃氏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乳杆菌属、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毛螺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中浓度的乙酸、丙酸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6.5%和23.9%。上述结果说明藜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肠道微生物中有害菌的增长,并通过促进益生菌的增殖及SCFAs的产生来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研究结果为开发藜麦功能性食品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今后的合理膳食及个性化精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2024, 24(12):163-17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5
摘要:目的:研究铵盐补偿对红曲黄酒酿造中高级醇及风味品质形成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感官品评分析等方法,探究铵盐补偿对红曲黄酒酿造过程高级醇及风味品质形成的影响,通过功能微生物组合发酵验证铵盐补偿对酿酒酵母发酵中高级醇代谢的消减调控作用。结果:在红曲酒传统酿造体系中添加磷酸二氢铵和磷酸氢二铵均可显著降低红曲黄酒中高级醇的含量,其中添加400 mg N/L磷酸二氢铵对红曲黄酒中高级醇总量的消减调控效果最佳,消减率高达35.79%,还可显著增加酒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和辛酸乙酯等特征酯类香气组分的含量,有效提升红曲黄酒的果香、酱香、花香、木香等特征香气,降低红曲黄酒中的涩味、苦味、辣味等不良滋味;此外,基于功能微生物组合发酵体系,铵盐补偿(磷酸二氢铵400 mg N/L)对酿酒酵母发酵中高级醇的代谢具有明显的消减调控作用,消减率为28.99%。结论:铵盐补偿尤其是磷酸二氢铵补偿(400 mg N/L)对红曲黄酒酿造中高级醇的生成具有明显的消减作用,对红曲黄酒的风味品质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将促进铵盐补偿技术在红曲黄酒酿造产业中的应用,为提升红曲黄酒的饮用安全性和风味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袁钰洁,梁梓华,侯思文,杨梓翊,郭伟灵,艾连中,倪莉,吕旭聪
2024, 24(12):178-19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6
摘要:目的:探究酵母菌以单菌及混菌方式强化发酵对麦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生物胺及风味物质生成的调控作用。方法:以异常威克汉姆酵母和米卡塔酵母为研究对象,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感官品评分析等方法,探究酵母菌以单菌及混菌方式强化发酵对麦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生物胺及风味物质生成的调控作用。结果:无论是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还是米卡塔酵母强化发酵,均可有效降低麦曲黄酒酿造过程中生物胺的生成。米卡塔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混菌强化发酵不仅能消减麦曲黄酒酿造中生物胺的生成(消减率高达89.03%),还能显著提升麦曲黄酒中乙酸乙酯、乳酸丁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乳酸丁酯等特征香气组分的含量,进而达到“降胺增香”的双重调控效果。此外,米卡塔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混菌强化发酵可明显降低麦曲黄酒的酸度(降低48.31%),显著提升酒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提升36.9%)。感官品评分析表明,米卡塔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混菌强化发酵酿造的麦曲黄酒酸甜适中、香气浓郁、口感柔和协调,酒液呈明显的花果香味,风味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结论:米卡塔酵母-异常威克汉姆酵母混菌强化发酵对麦曲黄酒生产中生物胺的消减及特征香气的生成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助于提升麦曲黄酒的风味品质,促进黄酒酿造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4, 24(12):193-20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7
摘要:为探究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的生长状况及风味酶活力变化规律,从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自然发酵酒样中筛选高产酯酶和醇酰基转移酶菌株,并分别接种于模拟葡萄汁进行发酵,动态监测菌株生长动力学、发酵动力学和酶活力。结果表明,HX-6和HX-7菌株的C2~C6酯酶总活力较高(102.69,102.51 mU/mL),且HX-6的醇酰基转移酶活力最高(3.46 U/mL)。经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鉴定,均为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本土HX-6、HX-7菌株和商业TD-n菌株发酵动力学及生物量分析证实,3株菌均不能独立完成酒精发酵。酶活力动态监测结果显示,HX-6菌株在模拟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发酵条件下,C2~C6酯酶累积活力(143.74,121.85 mU/mL)和醇酰基转移酶累积活力(15.75,12.74 U/mL)均最高。HX-7菌株在模拟红葡萄酒发酵条件下C6酯酶累积活力相对较高(86.63 mU/mL)。研究结果说明优选的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具有良好的葡萄酒增香酿造应用潜力。
2024, 24(12):205-21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8
摘要:大米蛋白的低溶解性和高分子质量导致其乳化性能差,限制了稻米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延缓了稻米高值化利用的进程。对大米蛋白分子结构进行改造,提高其溶解性、乳化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碎米为原料,分别进行预糊化、超微粉碎和超微预糊化协同处理,并对提取的米蛋白进行结构和功能特性检测,评估不同处理方法对米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预糊化米蛋白(PRP)和超微粉碎米蛋白(URP)相比,预糊化超微粉碎米蛋白(PURP)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强度增大,紫外吸收光谱出现蓝移现象;预糊化超微粉碎协同技术使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由RP的19.21 μmol/g和7.53 μmol/g增加至24.49 μmol/g和11.36 μmol/g;4种蛋白的β-折叠含量均在38.74%~41.30%,比例最高,二级结构稳定;PURP的疏水部位和巯基暴露,促进了疏水相互作用和巯基向二硫键的交换反应,蛋白颗粒相互聚集,形成类似于面筋的网络结构。说明预糊化超微粉碎协同技术使稻米蛋白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率和起泡稳定性均有提高,4种性质分别提高了58.29%,53.13%,11.85%,50.46%。
2024, 24(12):215-22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19
摘要:通过硫酸铵梯度沉淀结合三相分离法来分离纯化马铃薯细胞壁果胶酶,探究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细胞壁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酶学特性。结果表明,当硫酸铵饱和度为60%时,果胶酶达到最大沉淀点。经两次三相分离纯化后果胶酶比活力达到2 012.40 U/mg,纯化倍数5.72,回收率82%。其最适温度20 ℃,最适pH 4.8。Ca2+、Cu2+可显著促进果胶酶酶活力,其中Ca2+对果胶酶促进作用最明显(251%),而Zn2+、Na+对果胶酶活性没有影响,K+、Mg2+对果胶酶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下反应40 min时酶活力最大(4 667.10 U/g),果胶酶的动力学常数中Km=0.13 mg/mL,Vmax=277.80 U/g。比较果胶酶对胶凝化的马铃薯果胶和原果胶的酶解效果,结果胶凝化果胶对马铃薯细胞壁果胶酶有抗性。
吕欣然,王德晟,刘水琳,李叙波,白凤翎,檀茜倩,崔方超,励建荣,俞张富,沈荣虎
2024, 24(12):224-23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0
摘要:为改善萝卜泡菜风味和品质,以产γ-氨基丁酸的植物乳杆菌PJ-7和市售发酵剂分别接种发酵萝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测定发酵萝卜中微生物数量、理化特性、有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及细菌多样性,探究产γ-氨基丁酸植物乳杆菌PJ-7对发酵萝卜风味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PJ-7组发酵萝卜的微生物数量和理化特性均优于市售发酵剂组和自然发酵组,其γ-氨基丁酸含量达1.33 mg/mL,有机酸总量为28.52 mg/mL,其中乳酸含量最高为22.91 mg/mL。PJ-7组发酵萝卜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丰富,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酯类、醇类和硫醚类,相对含量分别为9.65%,21.16%,22.10%。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链球菌属是PJ-7组发酵萝卜的优势菌属。说明植物乳杆菌PJ-7接种发酵能够提高发酵萝卜的γ-氨基丁酸含量,改善其风味及品质。研究结果为开发富含γ-氨基丁酸的泡菜食品提供试验依据。
2024, 24(12):233-24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1
摘要:通过滋味成分分析、游离氨基酸与儿茶素组分测定及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探究传统和创新两种窨制工艺对茉莉花茶滋味成分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窨制工艺对茉莉花茶的品质影响相当,在汤色、香气、滋味方面均表现良好;创新窨制的茉莉花茶中茶多酚与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3.13%,3.16%,均高于传统窨制的22.11%和2.40%,呈现更好的鲜爽味;通过儿茶素组分分析得出创新窨制的茉莉花茶苦涩味指数(CAI)为14.77%,较传统窨制工艺的16.34%低了1.57%,苦涩味更轻。GC-MS分析结果表明,创新与传统窨制茉莉花茶的香气物质前2类均为酯类、烯烃类,二者总量创新窨制的75%高出传统窨制的 62.49%超10%,果香、甜香更浓。创新窨制的香气利用率为70.19%,传统窨制为21.86%,提高了2.21倍。研究结果可为茉莉花茶风味品质提升及应用提供参考。
2024, 24(12):246-25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2
摘要:为改善通过酸性低温杀菌(95 ℃,30 min)制备的魔芋凝胶品质,分别将可得然胶、结冷胶、κ-卡拉胶和琼脂4种凝结型亲水胶体与该凝胶进行复配,以流变、质构、水分分布、微观结构等为指标评价其对复合凝胶品质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添加4种亲水胶体均使碱诱导前复合凝胶的复合黏度降低,损耗正切值提高,即流动性能增强。不同亲水胶体对复合凝胶质构特性的改变不同,在经过酸性低温杀菌后,添加可得然胶可以提高9.8%的弹性,添加结冷胶、κ-卡拉胶和琼脂分别可以提高94.6%,159.0%,65.2%的咀嚼性。此外,4种亲水胶体都增强了与水的结合能力,同时减少酸性低温杀菌对网络结构的破坏。这种效应可能是因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加强复合凝胶的网络结构而实现的。结论:亲水胶体改善了KGM复合凝胶的结构强度,丰富了其口感类型,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或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4, 24(12):256-26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3
摘要:腌制食品中可能含有芽孢类致病菌和腐败菌,采用高压热杀菌处理(HPTS)可杀灭这些芽孢,而腌制食品中的氯化钠可能会提高其杀菌效果。本文研究高压热杀菌(600 MPa、75 ℃)结合氯化钠(15%,25%、饱和氯化钠溶液)对枯草杆菌芽孢的杀菌效果。测定芽孢的2,6-二吡啶啉酸(DPA)泄漏率和芽孢内膜损伤情况。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芽孢的内膜、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核酸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00 MPa、75 ℃、15%氯化钠联合处理对枯草杆菌芽孢的灭活效果最好[5.43 lg (CFU/mL)],此条件下芽孢的DPA泄漏率为92%。HPTS结合15%氯化钠对芽孢内膜、蛋白质二级结构和核酸稳定性的损伤最大。而在600 MPa、75 ℃结合质量分数25%和饱和氯化钠条件下,芽孢的杀灭量约[3.48 lg(CFU/mL)]和[3.08 lg (CFU/mL)],DPA的泄漏率分别为82%和63%。与15%氯化钠相比,该条件处理的芽孢内膜通透性减少,芽孢蛋白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比率显著回升,蛋白质二级结构更为有序。结论:质量分数25%和饱和氯化钠意外保护了枯草杆菌芽孢,减少HPTS处理对芽孢内膜、蛋白质和核酸的损伤。
2024, 24(12):267-27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4
摘要:水浴巴氏杀菌技术由于传热较慢,在杀菌过程中易导致鲜切酸木瓜果片过度热加工,果片的风味品质严重劣变。射频结合热水浴杀菌技术通过对物料进行体积式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与加热均匀性,从而减少了微生物的耐热性与杀菌时间,能够有效减少热传导过程对果片中风味、营养、颜色等热敏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大肠杆菌为目标菌株,探究不同射频极板间距对接种大肠杆菌酸木瓜果片的升温特性以及杀菌效率的影响,使用Linear、Weibull、Log-logistic模型对射频结合热水浴杀菌动力学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相较水浴巴氏杀菌,在100 mm极板间距下,射频结合水浴加热减少了约46%的升温时间和57%的杀菌时间(致死对数>5 lg)。比较杀菌动力学模型的拟合评价参数Af、Bf、RMSE和R2,其中Log-logistic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Af:1.0884;Bf:0.9334;RMSE:0.1189;R2:0.9931),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趋势相近,能较准确显示大肠杆菌在射频结合热水浴加热下的失活规律,说明射频结合热水浴杀菌是一种能有效杀灭鲜切酸木瓜果片中大肠杆菌的杀菌方法。
檀茜倩,裴建博,张德福,崔方超,孟玉琼,马睿,李学鹏,励建荣
2024, 24(12):277-28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5
摘要:采用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技术,以0.15 MPa压缩空气为工作气体,在380 W功率下分别活化30,60,90 s,制备等离子体活化水(PAW),分析其理化性质,研究不同等离子活化水对从腐败三文鱼分离的多种腐败菌(哈夫尼菌、副哈夫尼菌、格氏沙雷氏菌)以及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采用GInaFIT Tool插件对PAW的杀菌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测定杀菌后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内核酸的变化,并研究PAW对哈夫尼菌、副哈夫尼菌、格氏沙雷氏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放电时间的延长,等离子体活化水pH值逐渐降低,其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以及H2O2、O3、NO2-、NO3-的含量发生上升。60 s放电制备的等离子体活化水处理6 min,能够完全杀死上述病原菌。PAW60、PAW90对蜂房哈夫尼亚菌A2、副蜂房哈夫尼亚菌A3、格氏沙雷氏菌A5处理6 min时,对数线性模型拟合更好。PAW处理后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DNA发生泄露。PAW处理2 min,可以抑制上述病原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而对已形成生物被膜的清除时间较长,需20~30 min。研究结果为利用等离子活化水抑制水产品病原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24, 24(12):288-29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6
摘要:以“盐丰大米”为试验对象,在不同温度(15 ℃、室温20~25 ℃和37 ℃)下贮藏300 d,定期评估其理化指标、色差、糊化特性、质构特性和蒸煮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大米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预测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贮藏期间,大米的品质特性均发生显著变化,且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其中,大米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巯基含量、L值、a值、黏着性、米汤pH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37 ℃高温贮藏条件下,分别下降了2.44%,0.49%,1.1%, 12.81,2.84,0.21,1.2;b值、回生值、糊化温度、吸水率、膨胀体积呈上升趋势,在37 ℃高温贮藏条件下,分别上升了18.69,349cP,12.2 ℃,152%,197%。此外,其它指标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在15 ℃低温贮藏条件下,大米的咀嚼性先升高后降低,弹性变化不显著,峰值黏度下降,回复性上升。而在37 ℃高温贮藏条件下,其咀嚼性、回复性、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弹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结合咀嚼性、峰值黏度、崩解值与食味值的相关性,“盐丰大米”在37 ℃贮藏60 d后食味性达到最佳。
2024, 24(12):299-31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7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分析比较不同贮藏温度下的鲜核桃仁的挥发性气味成分,结果表明,从25,4,-18 ℃ 3个温度贮藏的核桃仁中共检出54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包括酯类16种,醛类15种,醇类11种,酮类7种,酸类2种,吡嗪类2种,呋喃类1种。核桃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醇类、酯类相对含量较高,其次是醛类、酮类、酸类,吡嗪、呋喃类相对含量最少,3个温度下核桃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存在差异,其中25 ℃的核桃仁的风味变化最剧烈。主成分和欧氏距离分析表明,通过GC-IMS技术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贮藏温度的核桃仁的风味。结论:基于GC-IMS技术建立了不同贮藏温度下核桃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指纹图谱,可视化勾勒出不同温度下贮藏的核桃仁挥发性有机物轮廓,为核桃贮藏方式的选择及核桃仁劣变程度评价提供了参考。
2024, 24(12):313-32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8
摘要:玉米赤酶烯酮(ZEN)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广泛存在于小麦、大豆等谷物及其衍生产品中,具有雌激素作用和多种毒性,可造成神经系统的亢奋。本研究基于发卡探针介导等温扩增(HIAmp)的荧光适体传感器,定量检测食品中的ZEN。首先依据ZEN适体序列设计新型发卡探针,其次利用ZEN与适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打开发卡结构启动扩增反应,最后结合荧光技术建立定量检测ZEN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约1 h即可完成检测,检出限可达0.2 pg/mL,-lgCZEN与Ct值构建的线性方程为Ct = -1.195lgCZEN + 14.082(R2 = 0.9975),线性关系良好。特异性分析表明,仅存在ZEN的两组样品产生信号,其余5组不含有ZEN的样品皆未产生信号。加标回收率显示,此方法所得回收率为93.4%~99.6%,高于液相色谱法(92.5%~99.0%)和ELISA试剂盒方法(93.1%~98.4%)的回收率。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发卡探针介导等温扩增的荧光适体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强、耗时短、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及准确度高的优点,其检出限远低于国标液相色谱法(5 μg/kg)和ELISA试剂盒方法(0.5 ng/mL)的检出限,为谷物食品中ZEN的定量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策略,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4, 24(12):323-33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29
摘要:微塑料(MPs)为一种新型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会通过食物链的累积进入人体,从而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问题。为探究海产品中MPs是否存在及其潜在风险,以日晒海盐为研究对象,采用30% H2O2的氧化剂消解法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去除海盐中的有机杂质,并分别采用目视法、显微镜观察法、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和显微拉曼光谱法等多种典型检测技术确认海盐中是否存在MPs。结果:上述3种方法所得海盐样品中MPs的数量分别为2 550,(750±200)个/kg和(1 500±500)个/kg,颜色以白色和无色为主,少量红色、蓝色和黑色,聚合物类型包括聚酯、尼龙和聚丙烯。结论:通过比较上述检测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发现显微拉曼光谱法能够更准确地对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为日晒海盐中MPs的风险预警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2024, 24(12):332-34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0
摘要:组胺是一种生物胺,由组氨酸脱羧产生,是黄酒发酵的副产物之一,其含量超标会对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快速检测黄酒中的组胺。以制备的银纳米粒子(Ag NPs)为增强剂,NaCl溶液为聚集剂来获取组胺的SERS光谱。首先利用组胺水溶液对NaCl溶液浓度、组胺与NaCl和Ag NPs的混合比例、三者混合时间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基于最优条件对比C18固相萃取柱和PXC强阳离子交换反相固相萃取柱对黄酒的净化效果,对黄酒中的组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NaCl溶液浓度为0.5 mol/L,组胺水溶液∶Ag NPs∶NaCl溶液(体积比)=2∶1∶3,混合时间为15 s时,组胺1 002 cm-1特征峰处增强效果最好,在该条件下组胺水溶液的检出限为1 mg/L。PXC强阳离子交换反相固相萃取柱为黄酒前处理方法,黄酒中组胺的检出限为2 mg/L。建立了组胺含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预测模型,并对比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抽样(CARS)、主成分分析(PCA)、连续投影算法(SPA)对组胺特征信息提取的有效性,其中利用CARS筛选出的51个变量建立的PLSR模型校正集和验证集均获得较高的决定系数Rc2=0.9777,Rv2=0.9604,以及较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C=0.0712 mg/L,RMSEV=0.1405 mg/L。结论:SERS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结合的方法可用于黄酒中组胺的快速检测。
2024, 24(12):343-35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1
摘要:采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建立一种牛肉中鸭源性成分的检测方法。以牛和鸭的单拷贝核基因ACTB为靶基因,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引入一个固定的常数K(转换系数),直接将ddPCR测定的DNA拷贝数转换为肉类的质量分数。根据模拟混合样本中已知的肉质量分数和实际测得的DNA拷贝数之间的关系,计算和验证K值,进而建立牛肉中鸭源性成分的计算公式,并用于牛肉/鸭肉人工模拟混合样本和市售牛肉制品中鸭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ddPCR方法能特异性定量检测牛肉中鸭源性成分,K值为0.16,定量检测公式为MD/MB = 0.16×QD/QB,式中MD和MB分别为鸭肉和牛肉的质量;QD和QB分别为鸭和牛ACTB的拷贝数。牛肉中掺杂鸭肉的质量分数在1%~90%范围,该函数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该定量方法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和0.5%。人工模拟混合样本中鸭肉粉质量分数为20%~80%时,检测结果绝对误差均<1.0%。16份市售牛肉制品样本中,2份被检出鸭源性成分,含量分别为44.87%和18.21%,与商品标签不符。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可实现牛肉中鸭源性成分的定量检测,为我国牛肉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2024, 24(12):351-36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2
摘要:云南宣威火腿独特的风味与其自然发酵的时间和产生的丰富代谢物质有关。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自然发酵2年和3年的宣威火腿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代谢物的差异。对不同发酵年份的宣威火腿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鉴定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有30种为发酵2年和3年宣威火腿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气味活度值(OVA)≥1的有17种挥发性化合物为宣威火腿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大部分特征风味化合物属于醛类、醇类。代谢物的多变量分析显示,不同年份宣威火腿的代谢物多样性和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共鉴定出290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氨基酸、肽和类似物含量最高,共有52种(20.63%),其次为脂肪酸及其结合物,有16种。KEGG通路分析表明,不同发酵年份火腿代谢物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通路的代谢物最多,分别为21种和14种。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发酵年份宣威火腿挥发性风味物质和代谢物的差异,可为宣威火腿发酵品质区分和品质提升奠定基础。
2024, 24(12):362-37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3
摘要:以不同炒制时间(0,5,15 min)的鱿鱼预制菜为研究对象,基于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炒制过程中鱿鱼预制菜氨基酸代谢产物的变化,并对氨基酸代谢产物进行多元统计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鱿鱼预制菜炒制过程中共检出23种氨基酸代谢物。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氨基酸差异代谢物的种类显著增加,3个比较组(S1vsS3、S1vsS5和S3vsS5)鱿鱼预制菜的氨基酸差异代谢物分别有9,10,12种,其中,共有差异代谢物3个,分别为γ-氨基丁酸、丝氨酸和天冬酰胺。对3个比较组氨基酸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的分析表明,分别富集到9,11,13条氨基酸代谢通路,其中共有通路为氨基酸代谢通路5条,氨基酸降解通路1条,氨基酸生物合成通路2条,这些代谢途径有利于鱿鱼预制菜风味和营养成分的形成。
2024, 24(12):372-38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4
摘要:为明确自然发酵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特征形成的影响,取2个酒庄的“赤霞珠”为试材,以接种商业酿酒酵母发酵为对照组,研究自然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不同时期理化指标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香气物质的差异性,并对发酵结束后葡萄酒的感官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对最终葡萄酒的总酸(5.67,6.67 g/L)、pH值(3.52,3.37)、甘油(12.53,12.79 g/L)、总酚(1 871.01,1 614.33 mg/L)、花色苷(363.31,440.57 mg/L)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发酵的进行,总酸和多酚类物质逐渐增加,甘油和花色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pH值先降低后升高。香气物质方面,自然发酵的“赤霞珠”葡萄酒中的正丙醇(631 944.22,480 893.41 μg/L)、3-甲基-1-戊醇(204.61,147.07 μg/L)、正己酸(2 297.09,3 054.19 μg/L)、反式-3-己烯醇(24.21,31.43 μg/L)、4-萜烯醇(4.65,6.39 μg/L)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接种发酵,其中香气总量(1 495 527.85,1 410 009.04 μg/L)以及酯类(70 686.36,135 191.45 μg/L)、高级醇(1 373 156.7,1 219 543.05 μg/L)、脂肪酸(50 933.23,53 754.49 μg/L)随发酵均呈递增趋势,醛酮类(566.51,1 331.15 μg/L)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类异戊二烯和其它类物质的含量相对稳定。感官特性方面,自然发酵的葡萄酒整体评分(77,76.06)高于接种发酵。结合OAV分析和PCA可知自然发酵与29种典型性香气物质中的酯类物质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自然发酵与总糖、总酸、总酚、酯类、高级醇、类异戊二烯类物质之间呈正相关,其中与总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值、挥发酸、甘油、花色苷、脂肪酸类物质之间呈负相关。总之,自然发酵对贺兰山东麓“赤霞珠”葡萄酒不同时期的理化指标、香气物质有显著影响。与接种发酵相比,自然发酵的葡萄酒风味品质较好。
刘言,张明辉,赵军英,茹元朴,杨宝雨,刘妍,刘茜,范小菲,李梓绮,乔为仓,陈历俊
2024, 24(12):387-39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5
摘要:基于中国母婴营养健康研究队列开发的母乳多组学检测技术,对比分析母乳及不同品牌婴幼儿配方粉中的脂质、糖和蛋白组学,探究婴配粉模拟母乳重要营养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母乳中定性到甘油酯(94种)、磷脂(224种)、低聚糖(152种)和乳脂肪球膜蛋白(1 043种)的种类数显著高于婴配粉(P<0.05)。婴配粉中磷脂(256.77 mg/L)、低聚糖(10 150.60 mg/kg)和总唾液酸(521.30 mg/100 g)含量与母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婴配粉与母乳乳脂肪球膜蛋白的种类和丰度差异较大,仅还原了10种母乳乳脂肪球膜蛋白。未来婴配粉的研发不仅需在重要营养分子种类的丰富度上模拟母乳,而且其含量也需相应地提高,使之更接近母乳组成。
2024, 24(12):396-41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6
摘要:为研究烘焙程度对云南日晒咖啡豆和水洗咖啡豆理化性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测定不同烘焙程度日晒豆和水洗豆的色差、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分析它们的挥发性化合物。GC-TOF-MS结果显示,6个样品中共鉴定出142种挥发性化合物,如5-甲基糠醛、糠醇等;气味活性值(OAV)分析共筛选出35种OAV≥1的化合物,如4-乙烯基愈创木酚等,这些物质对云南咖啡豆的整体香气具有重要贡献;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能较好地区分日晒豆和水洗豆;通过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分析得到53种VIP值>1的挥发性化合物,如二甲基二硫醚等。GC-IMS分析共定性识别出105种挥发性化合物。指纹图谱结果显示,2-甲基-1-丙醇、3-戊醇、2,3-丁二醇和(E)-β-石竹烯是日晒豆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2-己酮、辛酸乙酯、4-萜烯醇、1-苯乙酮、4-甲基-2-戊酮和β-月桂烯是水洗豆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准确地区分不同烘焙程度的云南日晒豆和水洗豆。本研究利用GC-TOF-MS和GC-IMS技术结合PLS-DA和PCA方法,对不同烘焙程度的云南日晒豆和水洗豆风味物质进行表征,筛选出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为阐明两种采后加工方式咖啡豆的香气特征提供理论参考。
2024, 24(12):414-43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7
摘要:为探究烤制时间对电烤箱烤鸡翅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对分别烤制16,18,20 min的 3个鸡翅样品进行感官评价、脂肪酸、氨基酸、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蛋白羰基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烤制时间延长,脂肪酸含量先由13.00 mg/g增加到17.41 mg/g,再减少到10.52 mg/g,氨基酸含量从10.60 g/100 g增长到11.71 g/100 g再减少到10.8 g/100 g,硫代巴比妥酸值从1.71 mg/kg升到4.73 mg/kg,蛋白质羰基含量值从7.69 nmol/mg增加到15.61 nmol/mg。相比之下,18 min烤鸡翅的感官风味及营养指标(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36.01%、必需氨基酸占比43.38%)最好。采用溶剂辅助蒸发/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鉴定出108个挥发性化合物,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乙偶姻、四氢吡喃-2-酮、4-羟基丁酸、1-羟基-2-丙酮等和来源于脂质氧化反应的己醛、壬醛、戊醛、(Z)-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庚醛、2,3-辛二酮等化合物为构成3个样品挥发性组成差异的重要化合物。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分析共鉴定出56个气味活性物质,烤18 min鸡翅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最多。3个样品中稀释因子大(log2FD≥6)的共同化合物包括3-(甲硫基)丙醛、己醛、(E,E)-2,4-庚二烯醛、癸醛、(E)-2-壬烯醛、(E)-2-十一烯醛、(E,E)-2,4-癸二烯醛、4,5-环氧-2(E)-癸烯醛、1-辛烯-3-酮、2-壬酮。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2-甲基丁醛、2,3-丁二酮、糠醛、3-(甲硫基)丙醛、二甲基二硫醚、2-甲基-3-呋喃硫醇、2,5-二甲基吡嗪等12个化合物和来源于脂质氧化反应的庚醛、反-2-己烯醛、(E)-2-癸烯醛、(E,E)-2,4-壬二烯醛、辛醛、己醛、4,5-环氧-2(E)-癸烯醛等14个化合物为构成3个样品气味活性化合物组成差异的重要化合物。研究结果为获得较佳的烤鸡翅产品的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2024, 24(12):432-44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8
摘要:亚健康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体力疲劳、睡眠紊乱、情绪低落、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等,可直接或间接对机体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影响,若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则会引起慢性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人体亚健康状态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如何预防和缓解亚健康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靶向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改善其相关症状。本文结合最新的相关研究,总结亚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特征和益生菌改善亚健康的作用效果,提出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影响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激素等菌群代谢物的产生,缓解亚健康状态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亚健康的预防和改善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2024, 24(12):441-45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39
摘要:随着全球食物过敏患病率的逐年升高,食物过敏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迄今为止,食物过敏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避免摄入或接触食物过敏原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建立食品过敏原致敏性消减技术刻不容缓。糖基化改性是指蛋白中的氨基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反应,从而改变蛋白性质的一种方法。该反应不仅条件温和、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还可改善食物的风味及功能特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它可在消减过敏原蛋白致敏性的同时,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在食物过敏原致敏性防控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糖基化修饰过敏原蛋白的机理,影响糖基化反应调控过敏原的因素,为加工生产低敏或脱敏产品提供理论参考。
2024, 24(12):454-46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40
摘要:运动员日常管理的目标是优化比赛过程中的表现并提高训练期间的恢复效率。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运动表现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运动员群体的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及其对运动表现的提升机制,包括肠道微生物促进乳酸代谢以及短链脂肪酸等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在调节糖原储存和肠道屏障功能方面的重要性,总结目前以肠道微生物组为靶点,通过益生菌、益生元和促进肌肉合成的膳食补充剂等营养干预提高运动表现的研究进展。此外,提出未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提高耐力和运动能力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郝丹丹,李涛,彭小雨,李威,郭丹颖,汪家琦,付复华,苏东林,李绮丽,潘丽娜,李高阳
2024, 24(12):464-47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41
摘要:抑郁症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当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迫切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改善抑郁症状,减少副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对人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其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本文从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微生物-肠道-大脑轴6个方面综述抑郁症的形成机制。针对发病途径阐明黄酮类化合物改善认知和情绪,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膳食预防、改善抑郁症相关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024, 24(12):479-49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42
摘要:植物蛋白基仿生肉,简称植物蛋白肉,是植物蛋白的新兴利用途径之一。近年来,在价格、产品品质、环境保护、营养健康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植物蛋白肉愈加受到消费者及食品研究人员的关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总结植物蛋白肉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在产品品质中的作用,概述植物蛋白肉的加工技术以及在风味、质构、色泽、营养健康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评价方法,以期对我国植物蛋白肉及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2024, 24(12):493-50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12.043
摘要:黄花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与香菇、木耳、冬笋一起被称为蔬菜类中的四大珍品。本文综述黄花菜的生物活性以及黄花菜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黄花菜(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得出黄花菜增值化加工的薄弱环节主要在于黄花菜提取物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开发及其毒性的研究。总结黄花菜及其提取物在抗氧化、抗抑郁、抗肿瘤和抗炎等相关疾病方面的潜在应用,并对黄花菜精深产品,如黄花菜粉、黄花菜饮料、即食性产品、黄花菜提取物等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提出黄花菜及其提取物未来可作为新食品原料的发展前景,为黄花菜功能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