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约专栏
    • 乳酸乳球菌的单菌包埋技术及在胃肠道环境中的性能评价

      2024, 24(4):1-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1 CSTR:

      摘要 (329) HTML (311) PDF 1.31 M (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益生菌对消化系统的强酸和高浓度胆汁盐环境较为敏感,并且在肠道中定殖能力较低,因此开发新颖有效的益生菌包埋体系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本研究使用羧甲基化β-葡聚糖(mGN),通过金属-酚醛网络结构(Fe-TA)的桥联作用,将其黏附在乳酸乳球菌(LL)表面,构建乳酸乳球菌的包埋体系LL@Fe-TA@mGN,并评价LL@Fe-TA@mGN对胃液与胆盐的抗性及其在体内的滞留能力。结果表明:当mGN的质量浓度为0.12 mg/mL时,LL@Fe-TA@mGN体系的粒径和zeta-电位都达到峰值,表明该质量浓度为mGN包埋单个乳酸乳球菌的最佳质量浓度。在MRS液体培养基中,LL@Fe-TA@mGN的生长曲线与LL的生长曲线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mGN的毒性可以忽略不计。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分析中均可清晰地看到一层“膜”完整地包覆在乳酸乳球菌表面。经2 h模拟胃液与胆盐的孵育,mGN包埋后的LL抗胃液能力与抗胆盐能力相比于未包埋的LL分别提升14.63倍与1.94倍。体内荧光成像实验证实LL@Fe-TA@mGN具有更强的肠道滞留能力。综上,本研究开发的乳酸乳球菌单菌包埋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乳酸乳球菌的胃肠道抗性与体内滞留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益生菌包埋系统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营养与功能
    • 定向驯化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22A089尿酸降解能力研究

      2024, 24(4):9-2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2 CSTR:

      摘要 (118) HTML (208) PDF 2.61 M (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22A089对核苷降解能力为例,探究增强其核苷降解能力的驯化策略,为获得高降尿酸能力菌株及对益生菌特定功能的定向驯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体外驯化和体内驯化两种方法对益生菌降解核苷的能力进行驯化。结果发现,体外驯化无法快速增强益生菌株的核苷降解能力,驯化3周后,菌株降解核苷的能力仍无显著变化。而通过饮食驱动小鼠体内的高尿酸肠道环境对益生菌株进行体内驯化的研究表明,罗伊氏粘液乳杆菌F22A089驯化株增强了对核苷的降解能力,部分菌株对鸟苷的降解率达到原始菌株的2倍,说明通过宿主肠道选择压力对益生菌株定向驯化具有可行性。对驯化菌株进行全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及突变位点分析,共注释到3个与降尿酸能力相关的突变基因(pbuG_1,rihB和yusV),这些功能基因的突变与驯化菌株降尿酸能力增强密切相关。本研究率先通过体内驯化的方式定向驯化菌株并提高其对尿酸的降解能力,为通过宿主肠道定向驯化益生菌,增强其益生功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驯化方法。

    • 菠萝蜜多糖在DSS肠炎大鼠血液中的代谢标志物分析

      2024, 24(4):22-31.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3 CSTR:

      摘要 (99) HTML (271) PDF 2.77 M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高液相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分析菠萝蜜多糖(JFP-Ps)在DSS肠炎大鼠血清中代谢物全谱的变化,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探究JFP-Ps在DSS肠炎大鼠血液中的差异代谢标志物。结果表明,JFP-Ps主要引起氨基酸、多肽及其类似物、嘌呤和嘧啶及其衍生物、脂类和类脂分子等代谢物的变化。大鼠血清中与肠炎相关的代谢通路有5条,分别为精氨酸的生物合成、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途径。结论:JFP-Ps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及影响相关通路,改善DSS肠炎大鼠的症状。

    • 钙果复合果浆的功能成分及其减肥降脂作用

      2024, 24(4):32-4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4 CSTR:

      摘要 (126) HTML (200) PDF 1.91 M (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枸杞、沙棘和钙果是我国北方特有的食药同源食物,为了深层次开发3种果实的营养成分,以钙果原浆(纯度100%)、沙棘原浆(纯度100%)、枸杞原浆(纯度100%)3种原料,按照体积比2 ∶ 1.5 ∶ 1调配混合,制成一款酸甜可口的钙果复合果浆,探究其功能成分及减肥作用。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复合果浆的微量元素,采用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多酚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建立肥胖小鼠模型,探究复合果浆对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结果表明,复合果浆富含多种功能成分,其中,钙含量为(73.671±4.918) μg/L,维生素B2含量为(503.333±2.054) ng/mg,芦丁含量为(8.345±0.091) μg/mL。与模型组相比,剂量组经复合果浆干预后,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合果浆对肥胖小鼠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本研究为钙果复合果浆的营养保健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预防肥胖提供了一种新的营养干预方法。

    • >基础研究
    • 黑灵芝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IEC-6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024, 24(4):43-5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5 CSTR:

      摘要 (105) HTML (204) PDF 2.50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黑灵芝多糖(PSG-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IEC-6肠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PS构建肠上皮细胞IEC-6损伤模型,研究PSG-1对IEC-6细胞的干预效果。采用细胞计数盒(cck-8)法测定PSG-1干预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运用western-blot技术探究细胞中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和环氧化酶cox-2表达的变化,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PSG-1潜在的保护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PSG-1干预可以显著提升LPS造成的细胞活力降低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而且PSG-1对LPS引起的cox-2异常高表达具有抑制效果。转录组测序及划痕试验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PSG-1能显著增强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抑制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结论:PSG-1对LPS诱导的肠上皮细胞IEC-6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细胞迁移和凋亡可能是PSG-1发挥其保护效应的关键途径。

    • 乳酸菌发酵对荞麦壳多酚组成及胃肠消化、酵解特性的影响

      2024, 24(4):54-6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6 CSTR:

      摘要 (103) HTML (238) PDF 3.31 M (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乳酸菌HH-LP56发酵荞麦壳的酚类组成、胃肠道消化及结肠酵解特性。方法:用乳酸菌发酵处理荞麦壳,根据发酵过程中pH、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筛选代表性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代表性样品的主要酚类物质结合方式及含量;采用Infogest 2.0体外胃肠消化,评价酚类的生物可及情况;进一步接种人粪便模拟结肠厌氧酵解,分析产气量、pH和短链脂肪酸(SCFA)。结果:乳酸菌发酵6 h(LP-6h)后总酚含量显著增加,发酵24 h(LP-24h)后进一步增加,并在发酵48 h(LP-48h)时总酚含量达到最高水平(7.32 mg/g)。分析未发酵(Raw)和发酵荞麦壳的酚类组成和存在形式发现,LP-6h,LP-24h和LP-48h中游离态没食子酸(142.88~145.87 mg/kg)和原儿茶酸(103.30~113.61 mg/kg)的含量显著高于Raw组(P < 0.01),且肠道生物可及性明显增加。体外接种5位志愿者粪便菌群模拟结肠酵解发现,未发酵和发酵荞麦壳的产气量、主要SCFA和支链脂肪酸(BCFA)含量总体上均较为接近。其中3位志愿者的粪便微生物酵解荞麦壳48 h后,总SCFA含量均显著高于未发酵荞麦壳(P < 0.01或P < 0.05)。结论:乳酸菌发酵能有效改善荞麦壳的胃肠消化和酵解特性,研究结果将为乳酸菌发酵用于荞麦壳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 小分子糖-罗望子多糖复合凝胶特性研究

      2024, 24(4):69-7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7 CSTR:

      摘要 (131) HTML (261) PDF 2.22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不同小分子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对罗望子多糖(TSP)复合凝胶特性的影响。分析小分子糖-TSP复合凝胶的流变特性、持水性、质构特性,并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其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质量分数45%~60%的蔗糖和果糖及质量分数40%~55%的葡萄糖能使1%(m/V)的TSP溶液形成凝胶;当蔗糖和果糖的质量分数为55%,葡萄糖质量分数为50%时,蔗糖-TSP复合凝胶的G′、持水性、硬度、内聚性和咀嚼性分别为108.39 Pa,98.20%,65.55 g,0.87和52.55 g,果糖-TSP复合凝胶的G′、持水性、硬度和咀嚼性分别为147.36 Pa,98.57%,62.29 g和44.84 g,葡萄糖-TSP复合凝胶的G′、持水性、硬度、内聚性分别为117.46 Pa,98.56%,61.86 g和48.05 g,都达到最大值,此时凝胶性质最稳定,最有嚼劲。低场核磁结果表明,当蔗糖和果糖质量分数为55%,葡萄糖质量分数为50%时,小分子糖-TSP复合凝胶半结合水含量为99.8%~100%,可能是小分子糖中的羟基与水分子形成较多的氢键,半结合水大幅度增加,TSP链之间交联增多,使得凝胶更加坚固。研究结果可为TSP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羟基-α-山椒素与肌原纤维蛋白互作及其麻味感知机制

      2024, 24(4):80-8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8 CSTR:

      摘要 (133) HTML (204) PDF 2.04 M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椒中的酰胺类物质羟基-α-山椒素(α-SOH)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增强川菜中肉类菜肴的麻味。为明晰肉类加工中二者的结构变化及附着情况,探究热诱导(60,70,90 ℃)的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Ps)与α-SOH的互作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解析α-SOH的麻味激活机制。结果表明,α-SOH可增加α-SOH/MPs复合物的表面疏水性,促进热处理MPs的解聚。α-SOH酰胺基团中的N-H键易与氨基酸残基之间形成稳定氢键,改变蛋白的亚基聚集状态,从而显著减弱SDS-PAGE上大于45 ku的条带。荧光图谱和圆二色谱结果证实α-SOH导致蛋白二级结构由规则向无序状态转变。适度热处理(60 ℃和70 ℃)的MPs更易与α-SOH形成复合物,从而降低游离α-SOH含量。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α-SOH激活麻味是通过与TRPV1受体上的L681结合产生。本试验阐明MPs与α-SOH的互作机制以及激活麻味的机理,可为肉制品加工中的麻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 蜂蜡添加量对鱼油凝胶宏观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2024, 24(4):90-9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09 CSTR:

      摘要 (126) HTML (206) PDF 1.73 M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油富含高营养价值的 山-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由于其容易氧化,因此不利于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油凝胶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保油性、低脂肪的特点,既满足了降低动物脂肪的需求,又提高了产品品质和营养价值,是高营养、低热量的脂肪替代物。以蜂蜡为凝胶剂,沙丁鱼油作为基础油料制备油凝胶,分析蜂蜡添加量对沙丁鱼鱼油凝胶的外观形态、保油率、质构特性、流变性质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峰蜡基鱼油凝胶为β'晶型,添加蜂蜡促使晶体结构的形成,也提高了蜂蜡基鱼油凝胶的保油率.硬度、凝胶强度,且蜂蜡添加量为8%及以上时保油率达到99%。G'不随频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说明蜂蜡基鱼油凝胶是一种强凝胶,静态流变学图像显示该凝胶出现剪切稀化现象。蜂蜡添加量在6%-10%时。 蜂蜡基鱼油凝胶与猪油的质构特性与流变行为相似,研究结果为鱼油凝胶替代猪油提供了理论支持。.

    • 食品中4种交链孢毒素对肝脏细胞的联合毒性

      2024, 24(4):99-10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0 CSTR:

      摘要 (88) HTML (223) PDF 1.10 M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链孢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的食品污染物,交链孢酚(AOH)、交链孢酚单甲醚(AME)、细交链孢菌酮酸(TeA)、腾毒素(TEN)经常同时出现,然而目前对其联合毒性的评估十分有限。目的:以BRL-3A细胞为研究模型,评估常见4种交链孢毒素对肝脏细胞的联合毒性。方法: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10~200 μmol/L交链孢毒素单独或联合处理BRL-3A细胞24,48,72 h细胞活性的变化。基于组合指数法,分析它们混合暴露后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AOH、AME、TeA和TEN单独处理BRL-3A细胞后,能够降低细胞存活率,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IC50分别为38.11,41.25,49.05,358.58 μmol/L(48 h)。AOH-AME、AME-TEN和TeA-TEN组合的毒性在IC10~IC90水平上都表现出累加或协同效应。AOH-AME-TeA、AME-TeA-TEN和AOH-AME-TeA-TEN组合的毒性在低剂量时具有拮抗效应,在高剂量时具有协同效应,而其它组合与之相反。结论:食品中常见的4种交链孢毒素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BRL-3A细胞的增殖,具有肝脏细胞毒性,其毒性强度顺序为AOH > AME > TeA >> TEN。当它们同时出现时,其毒性作用可能为协同效应,提示今后应重点关注毒素的联合毒性风险,以更精准地评估其安全风险。

    • 乳酸盐与渗透胁迫对干酪乳酪杆菌Zhang的损伤机理及保护措施

      2024, 24(4):108-11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1 CSTR:

      摘要 (93) HTML (258) PDF 1.72 M (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乳酸盐与渗透压胁迫对干酪乳酪杆菌Zhang的抑制作用并寻求解决方案。方法:分别使用乳酸钠、乳酸铵与氯化钠对菌体营造有机盐胁迫与渗透压胁迫,测定完全抑制浓度并绘制耐渗透曲线,通过测定菌体密度、活菌数、细胞损伤来观察LCZ受到的生理损伤与相容性溶质的保护效果。通过分批培养与恒定pH分批培养探究渗透压升高的关键因素,通过稀释发酵液以达到降低渗透压的效果,测定稀释后样品菌体密度、活菌数、干重得率的变化。结果:乳酸铵由于自身特性对LCZ具有强烈抑制作用;乳酸钠对LCZ的抑制作用较为温和,对LCZ起到的主要抑制作用是高渗抑制。L-脯氨酸对高渗环境下LCZ生物量积累及细胞活性均有显著保护作用,最优添加量为2 g/L。稀释发酵液处理对恒定pH补料培养菌体密度与活菌数的提升效果显著,最终发酵液OD600nm与活菌数可达到19.68±0.429与(3.439±0.110)×1010 CFU/mL,分别是未稀释处理的1.61倍与1.46倍。结论:L-脯氨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渗下LCZ的活性损伤。通过稀释发酵液处理降低发酵后期渗透压,能极大地提升发酵水平及细胞活性,研究结果为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提供参考。

    • 4种红藻的体外模拟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作用

      2024, 24(4):118-12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2 CSTR:

      摘要 (117) HTML (242) PDF 1.91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模拟消化酵解和细胞炎症模型探究江蓠、红毛藻、麒麟菜和坛紫菜等4种经济红藻的消化酵解特性及其抗炎潜力,为红藻的高附加值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体外模拟口胃肠消化和结肠发酵,测定4种红藻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总酚的去向。利用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测序分析红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采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4种红藻发酵产物的抗炎活性。结果:在口胃肠消化过程中,坛紫菜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酚类物质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难以消化的部分到达结肠后充当肠道微生物群的能量来源,其中坛紫菜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同时,4种红藻均表现出调节肠道菌群的能力,包括提高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此外,红藻发酵液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损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红毛藻发酵液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结论:4种红藻经模拟消化后有较好的生物可及性,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同时表现出较好的抗炎潜力,为基于红藻的高值活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 植物甾醇对O/W型纳米乳液物化稳定性及消化特性的影响

      2024, 24(4):130-14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3 CSTR:

      摘要 (97) HTML (252) PDF 2.14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甾醇(PS)具有不溶于水,难溶于油的特性,构建水包油(O/W)型纳米乳液是目前提升其生物利用度、感官品质的常见方法,然而其乳化作用对O/W型纳米乳液的稳定机制尚未得到关注。本研究构建了荷载不同质量分数的植物甾醇(0.1%,0.5%,0.9%)的纳米乳液(PSN),系统探究了PS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以及乳液的微观结构、粒径、ζ-电位、储藏稳定性、氧化稳定性以及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S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可在界面处形成部分结晶,影响PSN的物化稳定性;制得的PSN粒径为165.3~247.2 nm,ζ-电位范围为-24.3~-28.4 mV,随着PS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4 ℃储存28 d,0.1%PSN及0.5%PSN均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然而在60 ℃储存条件下,0.9% PSN表现出最优的动力学稳定性。此外,加速氧化试验及消化试验的结果均显示,较高浓度的PS可有效抑制乳液中的脂质氧化以及游离脂肪酸的释放(<31.41%)。本研究结果可为PS功能性食品或辅料的精准开发提供较好的理论参考。

    • 冷冻球磨处理时间对糯米淀粉-β-葡聚糖复合物理化性质和消化性的影响

      2024, 24(4):141-15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4 CSTR:

      摘要 (82) HTML (238) PDF 1.68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糯米淀粉(WRS)和燕麦-β-葡聚糖为原料(OBG),探究不同冷冻球磨处理时间制备的糯米淀粉-β-葡聚糖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消化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流变仪等仪器和模拟体外消化的方法,对所制备不同处理时间的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消化性进行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冷冻球磨时间的延长,其复合物颗粒表面变得粗糙,颗粒形状不规则,出现团聚、结块的现象。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各吸收峰没有明显的变化,未形成新的化学键,冷冻球磨处理使OBG通过氢键作用镶嵌或附着与糯米淀粉结合。复合物的相对结晶度从29.72%降至8.62%,短程有序性也逐渐下降。同时,复合物的双螺旋结构含量降低,无定形区含量显著增加。随着冷冻球磨时间的延长,其峰值黏度和回生值分别从931.00,103.33 cP降至159.33,41.00 cP,稠度系数K、G′和G″值均下降,增强了体系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在消化性方面,冷冻球磨制备的复合物比原糯米淀粉消化率低。当球磨时间为60 min,其复合物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35.92%。本研究为淀粉加工和改性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 亚临界水体系中几种氨基酸的自降解反应

      2024, 24(4):151-15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5 CSTR:

      摘要 (97) HTML (285) PDF 932.56 K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亚临界水体系中对几种常见且具有代表性结构的氨基酸自降解行为进行研究,探讨pH对氨基酸自降解生成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及氨基酸降解机理。结果表明:由于甘氨酸(Gly)、L-丙氨酸(Ala)、L-精氨酸(Arg)、L-天冬氨酸(Asp)结构简单且热稳定性较好,在亚临界水体系中不会发生降解反应;L-丝氨酸(Ser)和L-苏氨酸(Thr)在亚临界水体系中,可通过脱羧生成中间体氨基乙醛母体,继而生成各种吡嗪类衍生物,其中包括2,3,5-三甲基吡嗪、3,5-二甲基-2-(3-甲基丁基)吡嗪和3,6-二甲基-2-乙基吡嗪等;L-苯丙氨酸(Phe)在亚临界水体系中主要生成苯甲醛、苯乙醛、苯乙酮和7-乙基-1,3,5-环庚三烯等;L-半胱氨酸(Cys)自降解会生成关键中间体巯基乙醛,再通过与各种小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噻吩、噻唑类化合物和多硫化物。根据各体系中挥发性物质生成情况,提出了各氨基酸在亚临界水体系中挥发性物质可能的生成机制。

    • 浆水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及其抑菌性能和体外抗氧化能力

      2024, 24(4):159-16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6 CSTR:

      摘要 (170) HTML (353) PDF 1.39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浆水是以包菜、萝卜和芹菜等为原料的传统特色发酵食品。以浆水为发酵基质,探究发酵过程中浆水有机酸的变化及对抑菌性能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水发酵过程中酸度逐渐升高,pH值逐渐降低,在4 d后趋于稳定,此时浆水发酵初步成熟。在有机酸测定中,乳酸含量最高(3.331 mg/mL),发酵过程中乳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乙酸先升高后降低;柠檬酸含量总体呈升高趋势。浆水的抑菌效果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在发酵7 d达到最大值,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5 mm和11.4 mm。发酵5 d浆水的总黄酮含量达到最大值3.64 mg/L,发酵6 d总酚含量达到最大值52.44 mg/L。采用4 种模型(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浓度及还原力)分析浆水发酵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发现浆水体外抗氧化能力逐渐提高。本研究为浆水品质分析、发酵工艺标准化和工业化提供参考。

    • >加工与制造
    • 不同发酵剂对发酵牛肉品质、风味特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2024, 24(4):170-18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7 CSTR:

      摘要 (118) HTML (280) PDF 1.80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肉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其难咀嚼、附加值低。为提高牛肉的口感风味,研究本单位的3株专利菌株——W9-3罗伊氏乳杆菌、M3-16副干酪乳杆菌和MY4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制备的单菌和复配发酵剂对牛肉理化、感官品质、生物胺形成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发酵和自然发酵的牛肉相比,添加发酵剂可降低牛肉的pH(均小于5.5)、水分活度(降低0.6%~4.1%)、TBA值和羰基值,抑制组胺、色胺、酪胺和丁二胺等生物胺的形成,提升熟化牛肉的亮度和弹性,降低硬度、黏着性、咀嚼性和黏聚性。其中复配组优于单菌组。利用SPME-GC-MS方法从焙烤发酵牛肉中鉴定出8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用发酵剂发酵的烤牛肉的风味物质与未发酵和自然发酵相比形成多种新的醇、醛和酮类。感官评价表明,使用发酵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牛肉的组织形态、外观色泽、气味和口感。尤其是复配发酵剂可改善发酵牛肉品质,提升风味,抑制生物胺。本文为牛肉发酵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小片球菌苹果酸-乳酸发酵对不同品种葡萄酒风味的影响

      2024, 24(4):186-19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8 CSTR:

      摘要 (94) HTML (247) PDF 1.33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苹果酸-乳酸发酵是影响红葡萄酒稳定性及风味品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本土乳酸菌的筛选和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酿酒师的重视。以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筛选的野生小片球菌C30为供试菌株,探究其在不同品种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以及对葡萄酒理化指标、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片球菌C30和商品乳酸菌可在12~36 d完成苹果酸-乳酸发酵(黑比诺和美乐12~18 d,赤霞珠21~36 d),所得酒样的残糖、酒精度、总酸和挥发酸等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C30菌株发酵的黑比诺和赤霞珠葡萄酒中酯类和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酒样,使得酒样呈现出更为浓郁的果香和花香风味。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小片球菌C30发酵的赤霞珠酒样香气最为浓郁优雅,酒体醇厚协调,表明该菌株具有酿造产区特色干红葡萄酒的潜力。

    • 复合抗冻剂的研制及对鮰鱼肌原纤维蛋白的抗冻效果

      2024, 24(4):199-21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19 CSTR:

      摘要 (116) HTML (274) PDF 1.77 M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鲫鱼鱼鳞为原料,用胰蛋白酶酶解法获得抗冻粗肽。以抗冻粗肽、海藻糖和褐藻寡糖为因素,运用{3,3}单纯形格子法进行配方设计,以冷冻24 h后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为抗冻活性筛选指标,获得复合抗冻剂理论模型配方。选用复合抗冻剂最优组(K1、K2)和理论模型配方组(K3)进行冷冻鮰鱼肌原纤维蛋白试验,验证复合抗冻剂的抗冻效果。结果表明:抗冻粗肽组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达57.11%。与大豆卵磷脂互作的红外光谱显示:抗冻粗肽可能与磷脂亲水头部和水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有利于稳定膜结构。K1和K2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在80%以上,K3嗜热链球菌的存活率高达92%。添加K1、K2和K3复合抗冻剂后蛋白质表面疏水性显著降低(P<0.05),蛋白质溶解度显著升高(P<0.05)。K1和K2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显著下降(P<0.05),K2和K3的r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理论模型K3是具有高抗冻活性,可抑制蛋白质聚集和维持蛋白质结构稳定的一种良好的水产品复合抗冻剂。本研究为复合抗冻剂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为后续开发鮰鱼预制菜冷冻产品提供了理论参考。

    • 三文鱼燃气烤制过程单增李斯特菌失活数值模拟

      2024, 24(4):211-222.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0 CSTR:

      摘要 (106) HTML (275) PDF 3.04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旨在构建三文鱼扒燃气烤制过程的热量传递模型,并结合微生物热失活动力学评估不同烤制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的失活行为。通过构建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和最小二乘优化算法求解模型参数,获得三文鱼扒烤制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再结合“一般法”计算单增李斯特菌的致死量。结果表明,三文鱼扒的热扩散系数、火焰侧对流换热系数、空气侧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1.83×10-7 m/s2,15.18 W/(m2·℃)和16.36 W/(m2·℃)。验证试验显示,模型可用于描述三文鱼扒燃气烤制过程中的热量传递,中心温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MSE介于1.48~3.33 ℃。此外,场景模拟计算表明,如果三文鱼扒烤制过程中翻转不均匀,即使加热至中心温度为71 ℃,则单增李斯特菌仍可能存活。在三文鱼扒烤制过程中,以2,3,4 min或5 min间隔翻转,当中心温度达到71 ℃时,各位置的单增李斯特菌累积致死量均大于5.21 lg(CFU/g)。本研究结果可为三文鱼安全烹饪提供科学指导。

    •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微胶囊的制备

      2024, 24(4):223-23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1 CSTR:

      摘要 (76) HTML (269) PDF 2.22 M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提高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剂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XOD抑制剂的微胶囊。方法:以接枝度为指标,单因素实验优化糖基化反应产物的制备工艺,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对糖基化产物进行结构表征,探究不同反应时间对功能性质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普鲁兰多糖的糖基化反应产物为壁材,包埋XOD抑制剂,利用SEM、XRD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对微胶囊进行结构表征。研究微胶囊在模拟消化液中的释放率及贮藏稳定性。结果:糖基化产物最优制备工艺:蛋白含量1.5%,蛋白和糖的质量比1∶2,反应时间20 min,接枝度最高达35%以上。表征结果表明SPI糖基化改性成功,而且溶解度提高40%,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2倍和4倍,表面疏水性指数降低225,有利于作为微胶囊壁材。包埋对羟基肉桂酸(HCA)和橙皮素(HES)后,通过SEM观察到微胶囊大小均匀、表面光滑。XRD衍射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验证了HCA和HES被成功包埋。微胶囊使抑制剂的生物利用率提高了50%,且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较好。结论:本试验成功研发了基于乳酸菌代谢物的XOD抑制剂微胶囊制剂。高效包埋的XOD抑制剂微胶囊为HCA和HES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 柳蒿芽多糖的制备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24, 24(4):235-24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2 CSTR:

      摘要 (80) HTML (251) PDF 2.15 M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柳蒿芽中分离、纯化多糖,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柳蒿芽多糖的工艺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料液比1∶30 g/mL,超声时间46 min,纤维素酶添加量2.0%,果胶酶添加量3.0%,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7.67%。采用DEAE-52层析柱分离、纯化共得到6个多糖组分。对AIP-2和AIP-3两个组分进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表明,不同质量浓度AIP-2和AIP-3处理对H2O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均有较强的浓度依赖性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高质量浓度AIP-2和AIP-3(50 μg/mL)处理使细胞存活率提高了54.35%和60.26%,SOD活力提高了35.86%和38.98%,CAT活力提高了173.02%和205.42%,GSH-PX活力提高了50.24%和50.78%,MDA含量降低了46.13%和53.87%。结论:柳蒿芽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 玛咖黑芥子酶的酶学性质及加工稳定性

      2024, 24(4):247-25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3 CSTR:

      摘要 (92) HTML (256) PDF 1.10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鲜玛咖块茎中的黑芥子酶经提取、透析、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后,对其酶学性质、酶动力学参数以及干燥加工前、后玛咖中的黑芥子酶酶活力及其酶解产物异硫氰酸苄酯(BITC)的变化进行研究。凝胶渗透色谱测得纯化后的玛咖黑芥子酶的分子质量为190.9 ku。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该酶的最适温度40 ℃,最适pH 7.0,金属离子Fe3+、Cu2+、Al3+、Mg2+、Zn2+、Ba2+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Lineweaver-Burk法测得玛咖黑芥子酶的动力学参数Vmax=0.2383(μmol/L)/min,Km=0.1425 mmol/L。玛咖鲜果中的黑芥子酶酶活力为0.7256 U/g,BITC含量为3.3190 mg/g。将玛咖鲜果样品切片后分别在温度为50,60,70,80 ℃下干燥处理,结果显示:随着干燥温度的上升,玛咖干片样品中的黑芥子酶酶活力显著下降,BITC含量呈下降趋势。本研究完善了玛咖黑芥子酶的理论研究,并提出采用60 ℃以上温度对玛咖进行干燥处理可有效抑制黑芥子酶酶活力,为玛咖的加工利用提供了参考。

    • 矿石浸泡水对绿茶茶汤风味的影响

      2024, 24(4):256-26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4 CSTR:

      摘要 (103) HTML (206) PDF 1.47 M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泡茶用水的离子种类及含量是影响绿茶茶汤风味品质的关键因素。为了开发泡茶专用水及其相应设备,以不同种类矿石(石英石、麦饭石、富锶滤料、弱碱滤料、高总溶解固体(TDS)滤料)为研究对象,探究矿石浸泡水对绿茶茶汤风味品质的影响。矿石浸泡水研究结果显示,石水比、浸泡时间、浸泡温度对不同种类矿石浸出规律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高TDS滤料浸泡水所含离子含量最高,石英石的溶出稳定性最佳,矿石浸泡水的最佳处理为室温下石水比1∶50,浸泡时间5 min。矿石浸泡水水质分析结果显示,5种矿石浸泡水煮沸后电导率均增大而变化幅度小于10 μs/cm,pH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矿石浸泡水电导率受温度影响小,而pH受温度影响大。矿石浸泡水所含阳离子(K+、Na+、Mg2+、Al3+、Ca2+)中Ca2+是引起矿石浸泡水电导率增大的主要阳离子,随着电导率的增加绿茶茶汤涩味显著增强,其中Ca2+含量与茶汤涩味强度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通过主动添加试验表明,Ca2+可以显著增强绿茶茶汤及儿茶素溶液的涩味强度。综上,Ca2+是影响茶汤涩味的关键离子,通过调节泡茶用水中Ca2+含量可有效调控绿茶茶汤的风味品质。

    • 窨制方式对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

      2024, 24(4):266-27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5 CSTR:

      摘要 (99) HTML (216) PDF 1.52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花茶的窨制主要是以鲜花与茶叶结合,为探究不同的窨制方法对玫瑰红茶的滋味和品质的影响,通过4种窨制方法(鲜花赋香、玫瑰细胞液喷洒赋香、玫瑰细胞液蒸气赋香、花瓣与细胞液蒸气结合赋香)对红茶进行赋香,完成玫瑰红茶的窨制。以色差、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儿茶素等指标为依据,结合HS-SPME-GC-MS对不同窨制工艺制得的玫瑰红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赋香方式所得玫瑰红茶的理化成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鲜花赋香和细胞液喷洒赋香的两种红茶茶汤偏红、偏黄,明亮度不及其它2种赋香方式。以喷洒玫瑰细胞液的窨制方式得到的玫瑰红茶氨基酸含量较高(112.66 mg/L);以玫瑰鲜花窨制得到的玫瑰红茶茶多酚含量较低(680.38 mg/L)。玫瑰红茶的主要呈香化合物为苯乙醛、芳樟醇、(E,E)-2,4-庚二烯醛、水杨酸甲酯、乙酸苯乙酯、β-紫罗酮、香叶醇、2-正戊基呋喃和正己醛这9种,玫瑰鲜花细胞液窨制的玫瑰红茶中含有的9种主要呈香化合物显著高于其它3种。本研究有助于创新玫瑰红茶的窨制方式,为高品质玫瑰红茶的窨制提供参考。

    • 加工条件对亚油酸氧化形成呋喃的影响

      2024, 24(4):278-28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6 CSTR:

      摘要 (80) HTML (251) PDF 874.29 K (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呋喃是2B级致癌物(可能使人类致癌),主要形成于食品热加工过程,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氧化是形成呋喃的重要途径,然而PUFAs形成呋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选用亚油酸为代表性脂肪酸,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探究加工条件(温度、时间、pH值、含水量、金属离子、多酚)对亚油酸氧化形成呋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呋喃含量呈现增长趋势。随着水分添加量的增加(0~100 μL),促进效果呈先上升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添加Cu+、Cu2+和Fe3+等变价金属离子可显著促进亚油酸氧化形成呋喃(P < 0.05),而加入K+、Na+和Ca2+等金属离子对呋喃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与中性条件相比,酸性条件对呋喃形成没有显著影响,而碱性条件可显著抑制呋喃的形成(P < 0.05),抑制率达56.64%。此外,添加多酚类物质,如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杨梅素、奎宁酸、对香豆酸、绿原酸可显著抑制呋喃的形成(P < 0.05),其中杨梅素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最高可达55.54%。本研究结果可为脂质热加工过程中呋喃的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干燥方法对沙葱粉品质特征的影响

      2024, 24(4):285-29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7 CSTR:

      摘要 (97) HTML (229) PDF 1.33 M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真空冷冻干燥(FD)、真空干燥(VD)和热风干燥(HAD)的方法干制沙葱,将干制沙葱研磨后制得沙葱粉,探究不同粒度沙葱粉的品质特征。结果表明:干燥方法对沙葱粉的得率、复水性、堆积密度、流动性、色泽均有显著影响(P<0.05)。FD沙葱粉的平均粒度最小为30 μm;堆积密度最大为1.57 g/mL;亮度最高为56;休止角最大为47.77°。HAD和VD沙葱粉的微观形态分布均匀,由圆形、椭圆等颗粒形状组成,颗粒之间较分散。FD沙葱粉的微观形态由片状、碎屑状等颗粒形状组成,颗粒之间较聚集,堆积密度较高,制取较大颗粒(50目)沙葱粉时得率最高达50%。

    • >贮藏与保鲜
    • 微冻贮藏臭鳜鱼品质、蛋白质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2024, 24(4):294-30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8 CSTR:

      摘要 (114) HTML (262) PDF 2.10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 ℃贮藏的臭鳜鱼为对象,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蒜瓣肉品质、蛋白质组成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贮藏15 d后,鱼体蒜瓣肉出现明显发红现象,色泽a*值由负值(绿色)变为正值(红色),白度明显下降,硬度不断增加,弹性和凝聚性不断下降,整体感官品质明显下降。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在微冻贮藏过程中,鱼肉肌浆蛋白、肌原纤维蛋白在不断降解。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结果表明,臭鳜鱼贮藏过程中被检出3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辛醛、丙酸、3-羟基-2-丁酮、乙酸己酯、丁酸戊酯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断积累,具有刺激性臭味的丙酸含量较高,且贮藏15 d后明显增加,不利于臭鳜鱼正常风味的保持。结论:在-2 ℃微冻贮藏条件下,15 d内臭鳜鱼的感官及风味品质能较好地保持,15 d后开始劣变。研究结果为臭鳜鱼在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品质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拮抗酵母控制樱桃番茄采后病害及其机制研究

      2024, 24(4):304-314.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29 CSTR:

      摘要 (116) HTML (261) PDF 1.36 M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从实验室保存的酵母菌中筛选对樱桃番茄采后黑斑病具有控制作用的拮抗酵母,考察所筛选的拮抗酵母对樱桃番茄自然腐烂的防治效果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通过拮抗酵母对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结构的影响,在樱桃番茄伤口处和表面的生长动态,探讨其对病原菌的直接和间接抑制作用。采用RT-qPCR技术测定拮抗酵母对樱桃番茄抗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其对樱桃番茄果实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菌株中,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对樱桃番茄采后黑斑病的控制效果最好,该处理组果实发病率仅为16.25%,显著低于对照组(68.76%),并且该拮抗酵母还可显著降低樱桃番茄采后自然腐烂,缓减果实品质劣变。卡利比克毕赤酵母通过抑制链格孢孢子萌发、菌丝伸长以及寄生于菌丝上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还在樱桃番茄伤口处和表面与链格孢竞争营养和空间而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卡利比克毕赤酵母还能诱导樱桃番茄抗氧化基因(SOD,CAT和APX)以及病程相关基因(PR基因)(GLU和CHI)的表达。卡利比克毕赤酵母可以显著控制樱桃番茄采后黑斑病和自然腐烂,对果实品质无显著不良影响。该拮抗酵母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生长和提高樱桃番茄抗性基因的表达控制果实采后病害。

    • >分析与检测
    • 干制双孢蘑菇香气化合物分析及其对咸味感知的增强作用

      2024, 24(4):315-326.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0 CSTR:

      摘要 (144) HTML (248) PDF 1.21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味诱导的味觉增强作用被认为是提升低盐食品咸味感知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溶剂辅助蒸发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嗅闻、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气味活度值计算等方法对干制双孢蘑菇中的香气化合物进行鉴定,使用气相色谱-嗅闻关联滋味分析对其中与咸味感知相关的化合物进行筛选,进一步通过成对比较检验、气味诱导咸感增强值计算等感官评价方法探究香气化合物对咸味感知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从干制双孢蘑菇中共检出47种香气化合物,其中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物质有18种,被认为是干制双孢蘑菇的关键香气化合物。结合气相色谱-嗅闻关联滋味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得到干制双孢蘑菇关键香气成分中与咸味感知相关的化合物有6种。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对甲基苯酚、2-甲基四氢呋喃-3-酮、1-戊醇及1-辛烯-3-醇可以显著增强0.3%NaCl溶液的咸味感知。本研究可为基于香气-味觉相互作用提升低盐食品咸味感知提供参考。

    • 负载荧光探针的指示标签对三文鱼新鲜度的实时可视化监测

      2024, 24(4):327-33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1 CSTR:

      摘要 (113) HTML (180) PDF 1.68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时可视化监测鱼肉新鲜度,对于保障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至关重要。以二甲氨基肉桂醛和异弗尔酮丙二腈为原料,合成一种具有供体(D)-π-受体(A)结构的荧光探针CDI,用来实时监测三文鱼肉的新鲜度。此探针对13种胺类物质响应明显,且对水产品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尸胺的荧光检测限低至9.91 μmol/L。采用物理沉降法将探针CDI负载到纤维滤纸上,再加入盐酸使其质子化,得到负载探针CDI+H+的指示标签。将指示标签置于三文鱼肉上空时,随着三文鱼肉新鲜度的下降,指示标签从白色变为浅黄色直至黄色,荧光逐渐开启,从紫粉色变为橙红色。通过对照总挥发性盐基氮值,验证了负载探针CDI+H+的指示标签可以通过比色荧光双响应信号很好地区分三文鱼肉的3个新鲜度等级。

    • 氨基酸基氮掺杂荧光碳点的制备及饮料中Hg2+的检测

      2024, 24(4):336-34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2 CSTR:

      摘要 (118) HTML (239) PDF 2.65 M (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汞离子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污染物,人体摄入后会带来健康危害,因此控制食品中的汞离子含量非常重要。以柠檬酸为碳源,不同的氨基酸为氮源掺杂,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高性能荧光的碳点(CDs),探究不同氨基酸基氮掺杂对碳点荧光量子产率(QY)的影响,以及这些氨基酸基氮掺杂碳点对汞离子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氨基酸的碳链长度和官能团对CDs的QY有一定的影响。Hg2+能高效猝灭以甘氨酸(Gly)为氮源掺杂的Gly-CDs的荧光,Gly-CDs具有良好的荧光稳定性,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用于Hg2+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7.00 μmol/L和8.00~60.00 μmol/L,检出限为0.20 μmol/L。据此构建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实际饮料样品中的Hg2+,回收率在90.08%~107.90%。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适用于饮料中Hg2+的测定。

    • 基于纳米抗体-荧光素酶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构建

      2024, 24(4):349-36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3 CSTR:

      摘要 (120) HTML (196) PDF 2.07 M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一种剧毒、致癌的食源性污染物,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为开发快速检测AFB1的生物发光酶联免疫分析(BLEIA)方法,系统测试了3种抗AFB1特异性纳米抗体(NB)与纳米荧光素酶(Nluc)融合蛋白(G8-Nluc、Nluc-NB26和Nluc-NB28)的可溶性表达、纯化情况及酶催化活性。基于3种融合蛋白分别建立BLEIA检测体系,选择Nluc-NB26用于谷物样品的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Nluc-NB26的可溶性表达量最高,稳定性更好,Nluc-NB28的可溶性表达量次之,而G8-Nluc基本不可溶。不同表面活性剂对G8-Nluc的促溶解性研究表明,添加N-月桂酰肌氨酸钠可显著提高其溶解度,纯化得到的3种融合蛋白均具有良好的酶活性及抗原结合活性。基于融合蛋白的BLEIA检测结果显示,Nluc-NB28-BLEIA、G8-Nluc-BLEIA和Nluc-NB26-BLEIA体系检测AFB1的IC50值分别为4.213,1.697,2.169 ng/mL,表明G8-Nluc-BLEIA体系的灵敏度最高,Nluc-NB26-BLEIA与前者接近,Nluc-NB28-BLEIA最低。综合考虑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量、稳定性及检测性能,对Nluc-NB26-BLEIA开展实际样品的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检测谷物中AFB1的平均回收率在91.1%~104.1%之间,与商业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结果相似,而检测的时间和试剂成本明显降低。研究结果为开发快速、高灵敏的AFB1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 不同环境温度条件酿制的传统黄酒的滋味特征差异分析

      2024, 24(4):361-36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4 CSTR:

      摘要 (134) HTML (276) PDF 1.15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黄酒是中华酿造技艺之瑰宝,而其半开放的酿造环境易受环境温度条件等影响而导致产品风味品质不稳定。本研究以不同环境温度条件酿制的传统黄酒为研究对象(前性酒(S1)、中性酒(S2和S3)、后性酒(S4)),采用定量描述感官评价分析4批次传统黄酒的静态滋味强度差异,采用时间-强度感官评价和动态主导属性测试分析饮用过程中滋味特征的动态变化及不同批次间的差异,采用电子舌技术分析味觉风味轮廓差异,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滋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S2和S3的滋味和谐饱满,鲜味突出,苦味和后苦味强度弱;4批次传统黄酒的主导滋味属性按时间先、后均为酸味、苦味和鲜味,S3的苦味优势属性结束最早(85 s),S4的苦味消逝时间最久(110 s),S3的鲜味占据主导优势的时间最早,其次为S2、S1和S4。电子舌响应信号与酸、苦和后苦味感官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后苦味模型最稳健,模型的相关系数r为0.976。静态和动态感官评价结合电子舌可全面评价传统黄酒滋味特征差异,环境温度条件对传统黄酒苦味及后苦味具有重要影响。

    • 外源多酚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挥发性物质稳定与呈香的基质效应

      2024, 24(4):370-38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5 CSTR:

      摘要 (112) HTML (251) PDF 1.45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外源添加4种代表性多酚对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挥发性物质稳定与呈香的基质效应。以赤霞珠为原料酿造干红葡萄酒,在酒精发酵前添加单一外源的绿原酸、原儿茶酸、槲皮素和芦丁,酒精发酵结束后采用HS-SPME-GC-MS对发酵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对香气特征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从酒样中共检出27种发酵挥发性成分,其中有12种成分的气味活性值(OAV)大于1.0。从总酯、乙酯、短链脂肪酸乙酯含量来看,绿原酸、原儿茶酸和槲皮素处理组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作用;从乙酸酯含量来看,处理组均呈现较好的稳定作用;从中链脂肪酸乙酯含量来看,仅有原儿茶酸处理组呈现较好的稳定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的果香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尤其是绿原酸处理组。OAV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绿原酸处理可显著提高葡萄酒的酸果味、草莓味、乳香味;原儿茶酸处理可显著提高葡萄酒的香蕉味、草莓味、青苹果味和甜果味。可见,在酒精发酵前添加一定浓度的绿原酸、原儿茶酸等多酚,可有效保留葡萄酒中的发酵香气物质,显著增强葡萄酒的果香特征。本研究明确了葡萄酒呈香的多酚基质效应,为葡萄酒增香工艺的优化提供参考。

    • 蓝莓花青素对罗非鱼鱼皮脱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024, 24(4):381-39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6 CSTR:

      摘要 (76) HTML (255) PDF 1.98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蓝莓花青素(BA)对罗非鱼鱼皮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揭示其脱腥机理。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蓝莓花青素处理罗非鱼鱼皮,通过电子鼻、GC-IMS、GC-MS等分析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0.03,0.06,0.12,0.24 mg/mL BA组鱼皮在表征风味物质的电子鼻传感器中,获得比空白组和对照组(0.06 mg/mL GA)较低的响应值,特征传感器W2S、W1W、W1S中空白组响应值分别为1.106,1.196,1.114,表明BA处理可有效减少鱼皮中的醇、醛、酮类、含硫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GC-IMS鉴定指纹图结果表明,经BA处理的鱼皮的挥发性物质与空白组存在差异。GC-MS定量结果再次验证鱼皮中的特征性风味化合物的含量及气味活性值受BA的影响,庚醛含量由159.16 μg/kg减少到121.46 μg/kg,辛醛含量由121.62 μg/kg减少到99.90 μg/kg,壬醛含量由445.57 μg/kg减少到419.58 μg/kg(P<0.05)等,BA处理使鱼皮中反式-2-壬烯醛的含量出现显著差异,0.03 mg/mL BA组含量为17.00 μg/kg(P<0.05),并通过气味活性值变化评估了单个挥发性化合物对罗非鱼风味的相对重要性。结论:本研究揭示了BA对罗非鱼鱼皮中特征性风味成分变化有影响,BA处理减少了鱼皮中风味物质在电子鼻特征传感器上所引起的响应值,并使鱼皮风味物质的含量有所减少,具有改善罗非鱼皮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作用,并揭示了其对特征风味的形成过程的作用机理。

    • 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物质及其强度分析

      2024, 24(4):391-397.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7 CSTR:

      摘要 (59) HTML (242) PDF 796.40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种类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单体特征及其强度,以141种市售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配料表成分将其分为三大类: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和其它类调味料,其中,其它类调味料分为陆产动物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以及人工合成类调味料。分别对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Na+等7种鲜味单体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等效鲜味浓度(EUC)计算其鲜味强度。结果表明,鸡精类中谷氨酸(Glu)和Na+含量最高,其它类的鲜味单体含量除Glu和Na+外均高于鸡精类和鸡粉类。其它类调味料中,陆产动物类中的Na+含量较高,水产动物类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植物类中的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人工合成类的Glu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调味料。鲜味强度方面,其它类调味料 > 鸡精类调味料 > 鸡粉类调味料。其它类固态复合调味料中,人工合成类调味料 > 水产动物类调味料 > 植物类调味料 > 陆产动物类调味料。EUC可较为客观地量化鲜味强度,研究结果为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风味研究、品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 不同贮藏时间即食燕窝特征风味成分分析

      2024, 24(4):398-41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8 CSTR:

      摘要 (110) HTML (276) PDF 2.70 M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贮藏时间即食燕窝的风味特征,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对5个贮藏时间市售即食燕窝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即食燕窝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共鉴定出44个挥发性有机物(包含单聚体和二聚体),主要为醛和酯类。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能有效判别5个贮藏时间的即食燕窝。依据PLS-DA模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值(VIP)和指纹图谱结合层次聚类分析,最终筛选出12个(VIP>1)特征挥发性物质,分别为乙酸(单聚体和二聚体)、(Z)-4-庚烯醛、2-丁酮(单聚体)、3-甲基-3-丁烯-1-醇、庚醛、乙酸乙酯(二聚体)、乙酸丙酯(单聚体)、戊醛、丁醛、丙酸乙酯(单聚体和二聚体)。通过这些特征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判别不同贮藏时间的即食燕窝样品。

    • 何首乌叶不同萃取物的抗炎活性及其化学成分鉴定

      2024, 24(4):411-41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39 CSTR:

      摘要 (98) HTML (257) PDF 1.10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何首乌叶的成分,为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何首乌叶醇提取物进行有机溶剂萃取,分别得到何首乌叶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不同萃取物,并对不同萃取物进行抗炎活性检测,后续通过硅胶柱色谱、C18柱色谱结合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抗炎活性较好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结果:在质量浓度0~100 μg/mL范围内,乙酸乙酯萃取物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剂量依赖地抑制NO的生成。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物在质量浓度0~25 μg/mL时,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并在25 μg/mL时,二氯甲烷萃取物对NO的抑制率(51.47%)高于石油醚萃取物的抑制率(43.91%)。从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出11个化合物,分别为2,3,4,6-三羟基苯乙酮-3-O-β-D-glucoside(1)、杨梅苷(2)、槲皮苷(3)、阿福豆苷(4)、β-谷甾醇(5)、正十六烷-5,8,11三烯酸(6)、二十六烷(7)、α-亚麻酸(8)、山柰酚-3-O-芸香糖苷(9)、肉豆蔻酸(10)和槲皮素(11)。结论:何首乌叶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4,6,7,8,9,10,11均为首次从何首乌中分离得到。

    • >研究进展
    • 食品蛋白增维结构精密构筑研究进展

      2024, 24(4):420-430.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40 CSTR:

      摘要 (109) HTML (247) PDF 2.45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增维结构为短程有序性单元结构在多维空间限域堆积,进而形成长程可控性高级结构,其特征为各单元结构定向排布且在尺度、维度上均具高度可编程性。鉴于动态化设计逻辑及标准化构筑机制,这种基于类似单元结构所形成的空间多样化高级组织架构,在功能食品的开发中具有重要应用。目前,增维结构的设计开发大多基于人工高分子或工程化蛋白,而在天然蛋白结构中鲜有报道,缺乏对蛋白折叠的过程控制是其首要原因。本文基于蛋白质共架技术,从介观重构、纳米雕刻及增维定制3个方面综述食品蛋白增维结构精密构筑研究进展。探讨构建食品蛋白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我国食品蛋白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 浮游态和生物被膜态致病菌的光动力灭菌研究进展

      2024, 24(4):431-443.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41 CSTR:

      摘要 (97) HTML (217) PDF 1.72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动力灭菌是一种新兴的致病菌杀灭技术。它通过光源激发光敏剂,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多靶点作用于细菌细胞膜和DNA,造成氧化损伤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传统灭菌方式在应用于食品工业时面临诸多问题,如导致耐药性细菌的出现,难以杀灭生物被膜态细菌,造成食品营养和风味流失,应用成本过高等。光动力灭菌作为非热杀菌技术,不会引发食品的感官变化和营养流失,所需设备简单,不易引发细菌耐药性,并且对细菌(浮游态和生物被膜态)、真菌、甚至孢子都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光动力灭菌的原理和传统杀菌方法的局限性,重点阐述光动力灭菌在杀灭浮游态细菌和生物被膜态细菌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布拉迪酵母的微生物学特性及其肠道益生作用

      2024, 24(4):444-455.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42 CSTR:

      摘要 (199) HTML (281) PDF 1.53 M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布拉迪酵母属于酿酒酵母亚种,作为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益生菌,对人体和动物的肠道内稳态有积极影响。布拉迪酵母具有特有的表型特征和生理特性。然而,它在遗传上与模式酵母-酿酒酵母菌很接近,关于其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物种或分为酿酒酵母菌变种,已被讨论很久。本文首先回顾布拉迪酵母和酿酒酵母之间的主要遗传差异。其次,归纳其适应宿主生理条件的能力,明确其独特的生物活性,包括最佳生长温度,在胃肠道酸性环境的存活能力等。此外,从抗毒素、竞争排斥病原体、调节肠道菌群、刺激肠黏膜免疫系统和营养效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方面阐明其肠道益生作用。最后概述布拉迪酵母在饲料、食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布拉迪酵母作为人类健康和伴侣动物产业的新型益生菌制剂具有巨大潜力。

    • 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与控制

      2024, 24(4):456-468.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43 CSTR:

      摘要 (104) HTML (256) PDF 1.52 M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蛋白质丰富的豆类或豆粕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制得的发酵豆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然而,传统发酵豆制品的原料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发酵豆制品中普遍存在胺(氨)类代谢物,尤其是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污染且含量较高。目前,通过筛选原料及发酵剂,优化发酵工艺,添加抑制剂及采用生化方法降解,是控制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污染的主要途径。本文综述近年来不同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与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情况,阐明其形成规律与机制,重点分析发酵豆制品中氨基甲酸乙酯与生物胺控制策略及其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由于大部分发酵豆制品采用半敞开式发酵,因此工艺优化与添加抑制剂是减少有害氨(胺)积累的低成本且可操作性的方法。

    • 绿原酸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进展

      2024, 24(4):469-47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44 CSTR:

      摘要 (144) HTML (254) PDF 1.67 M (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原酸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水溶性酚类衍生物,然而其低脂溶特性限制了它的产业应用。通过分子修饰制备的绿原酸衍生物,能够显著提升其脂溶性且保留绿原酸本体的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以酰氯法为代表的化学法以及酯化法、酯交换法等酶法制备绿原酸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讨论绿原酸衍生物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手段,并探讨近年来绿原酸衍生物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真菌和调节脂质代谢等生物活性的相关研究,总结现阶段绿原酸衍生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

    • 半乳甘露聚糖的性质、改性及应用

      2024, 24(4):480-489. DOI: 10.16429/j.1009-7848.2024.04.045 CSTR:

      摘要 (349) HTML (314) PDF 1.05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中性多糖,具有优异的增稠、胶凝特性。此外,它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降低血压和血糖,预防便秘、结肠癌、心血管疾病。其性质受到分子质量大小,甘露糖/半乳糖比例及半乳糖基沿主链的分布等因素影响。随着亲水胶体工业的发展,半乳甘露聚糖的改性(物理、化学、酶法)已成为其在食品、制药、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外对半乳甘露聚糖的研究较多,本文概述半乳甘露聚糖的物理性质、生理活性、改性及应用,以期为我国半乳甘露聚糖的发展提供参考。

版权所有 :《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     京ICP备09084417号-4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北三街8号9层      邮政编码 :100048
电话 :010-65223596 65265375      电子邮箱 :chinaspxb@vip.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漂浮通知


×
《中国食品学报》杂志社招聘编辑